“這家的衛生打掃得太干凈了,我自愧不如。”在海拔3000米的一戶村民家中,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永春鄉的基層干部和珊通過實地走訪后有感而發,記憶中,臟亂差的環境衛生在這里已成為“過去式”,“四美”創建以來令人矚目的成績成為該縣的蛻變縮影。 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永春鄉工作亮點頻出,通過制定接地氣的村規民約,開展比學趕超等一系列活動,積極創新,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鏡頭一:“限酒令”納入村規民約 在永春鄉的一些偏遠村寨,農戶建房時全村老少都會來幫忙,結束后大家坐在一起吃飯喝酒慶祝,有時一天就能喝掉200多公斤酒,酒錢比工錢還多,這樣的“酒文化”讓村干部們頭疼不已。 美光村村民李柱某長期嗜酒,生活懶散,是典型的缺乏內生動力的建檔立卡戶。有一次掛鉤干部看望慰問他時,拿了一些物資及200元的春節慰問金,希望他添置一些年貨過好春節。誰曾想,李柱某竟將慰問金直接拿去買酒喝,酒后還駕駛摩托,最終發生了車禍,受傷住院。 如何破解這個根深蒂固的陳規陋習?永春鄉宣傳委員和珊說,美光村把“限酒令”納入了村規民約,并讓村里少數“酒鬼”作出不酗酒、不醉酒的承諾。村里辦事聚眾喝酒、酗酒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村規民約對村民實行積分管理,基礎分為10分,按照制度規定酌情加減分,年底若分數低于5分,在一些評選方面將受到限制。 “在村規民約的制約下,像李柱某一樣的‘酒癡’慢慢糾正陋習,開始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增收致富上,良好的風氣逐漸樹立起來,這接地氣的村規民約得到了大家的擁護和贊成。”和珊說。 鏡頭二:文藝節目喚醒村民集體意識 在基層,一部分村民只關心自己的經濟利益,有些人只顧“小家”而忘了“大家 ”。在這種背景下,充分調動大家積極性,喚醒群眾的集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永春鄉聘請舞蹈老師傳授編排藏族、傈僳族廣場舞,在每個自然村組建了一支文藝隊,還創作了一批大家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豐富了村民茶余飯后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元宵、立夏等傳統節日,村里舉辦主題為“人人參與創四美、齊心協力促脫貧”的文藝活動,編排 “懶漢脫貧”等小品,生動演繹了“懶漢”如何在扶貧干部的幫扶下自強奔小康的故事。 和珊說,小品演出后,一些群眾“對號入座”,有位村民正在喝酒,正巧遇到村干部下鄉,竟然害羞地把酒瓶藏起來,被發現后稱:“我可不想成為‘懶漢’,那很丟人的。” 永春鄉還發動基層群眾參與非遺文化展演、廣場舞普及,通過網絡直播等方式進一步擴大基層文化活動的影響力,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振民族精氣神。 鄉里還將每月的11、12、13日設為便民服務日,挖掘組織有特長的黨員和青年骨干,對村民家庭內務、個人衛生等方面進行指導和服務,在互幫互助中進步。 鏡頭三:“駿馬旗”“蝸牛旗”評比催人奮進 “駿馬旗”掛在門口,是一種榮譽。在永春鄉慶福村河西村民小組,無論是村民家里,還是院壩外的小路上,環境衛生整潔,讓人心情愉悅。這些成績的取得,主要歸功于當地開展了“駿馬旗”“蝸牛旗”評比,逐步實現了村莊整潔、家庭整潔、個人整潔。 通過制定村組環境綜合整治6條標準及農戶家庭環境整治6條標準,經客觀評比后,村組環境衛生和農戶家庭衛生優秀的將獲得村里頒發的 “駿馬旗”,排在倒數的則獲得“蝸牛旗”,這兩種不同的旗子起到激勵先進、督促后進的作用,營造了“比學趕超,爭創一流”的氛圍。 拖枝村村民漢某武家中被懸掛了“蝸牛旗”后,跑到組干部家中哭訴,稱在村里失了臉面,也擔心會影響下一步享受惠民政策。在組干部耐心勸說下,漢某武回家后便開始在房前屋后、家里家外開展環境整治。自此,拖枝村的家庭環境衛生、村民生活習慣及個人精神風貌發生了明顯變化。 鏡頭四:表彰“典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今年,永春鄉以傳統情人節為契機,表彰114名勤勞增收致富獎及“最美家庭”“最美人物”,營造了勤勞致富、自主脫貧的濃厚氛圍,發揮了典型帶動、示范引領作用。 慶福村河西小組村民郭鵬是勤勞增收致富獎的獲獎者之一。他的主業是在縣里干工程,僅村里就有30多名村民跟著他一起做工。今年10月,郭鵬在村里辦起了農家樂,剛起步不到半月就賺到八千元。 郭鵬在家中開起了農家樂。“我們村距離縣城只有半個小時的車程,村里有一棵百年歷史的杜鵑花,花開時慕名而來的游客較多,且村里沒有配套的飲食服務。”郭鵬和其他村民瞄準商機,借著鄉村旅游的“東風”大展身手。 據了解,永春鄉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狠抓產業和美麗鄉村建設,著力打造慶福村河西組、東山組,拖枝村紅坡組、營盤組,菊香村菊香組,三家村橋頭大村組、七一組等傈僳、納西、彝、白、普米五個民族的民族團結示范村,實現各民族在脫貧致富中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云南網記者 熊強 趙黎浩 全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