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一場在南京市舉辦的愛心助農公益活動啟動儀式上,維西縣攀天閣鄉美洛村的那米雞正式在省外亮相并開始預售,這是迪慶煙草掛包美洛村以來該村集體經濟的首次“試水”。 終端建設 顯脫貧決心 11月29日,在維西縣城念薩街一間名為“那米產品直營店”門店的開業引來過往行人的駐足,這是一家集土特產銷售和卷煙零售為一體的綜合性門店,也是迪慶煙草在扶貧領域的又一次嘗試,迪慶煙草利用自身行業優勢為美洛村那米雞合作社爭取到第二個旅游品牌終端門店。 自精準扶貧以來,迪慶煙草為美洛村發展那米雞集體經濟,覆蓋那米、阿尼達等5個村民小組、99戶群眾(包括建檔立卡戶),投入資金60多萬元,完成了養雞場基礎設施建設、篩選種雞、那米雞品質鑒定等工作。2017年7月12日,為幫助那米雞養殖合作社拓寬資金渠道,迪慶煙草在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四方街幫助合作社開設了煙草旅游品牌終端并全程提供技術指導。 店長孫劍梅是美洛村的貧困戶,初中文化的她是村子里為數不多識字的人。去年旅游終端門店開業她被合作社聘為店長,從網絡訂貨、煙柜成列、電腦操作她都跟隨迪慶煙草專人學習,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該零售終端日均銷售額近萬元,較好地補貼了合作社的開支。維西的特產直營店開業了,孫劍紅又被派往該店繼續擔任店長,“一年多的時間,我學會了太多東西,終端銷售成績不錯,合作社也運行良好,在合作社的帶動下村子里的生活習氣也大為改變。”孫劍紅感嘆到。 這次,迪慶煙草將維西公司60平米的臨街門店無償提供給合作社使用,走進門店,“那米”兩個大字格外顯眼,在傈僳語中那米為刀耕火種之地。那米的藥材、那米的山貨、那米的土雞,店員對那米品牌的認知大過地名的概念,并努力將這一品牌向顧客推送。以卷煙零售為抓手帶動美洛村當地特色農產品銷售的“特產+卷煙”跨界模式為迪慶煙草扶貧又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如今,兩個煙草旅游終端成為了那米雞養殖合作社的“內燃機”,為造血式產業扶貧奠定了基礎,為合作社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隨著那米雞網絡預訂開始,該產業也將成為美洛村實現全面小康的“聚寶盆”。 健康扶貧 妙手仁心 美洛村是攀天閣鄉境內一個典型的集山區、民族、貧困為一體的小村落,當地氣候潮濕寒冷,簡陋的房屋伴隨不良的生活習慣,加之常年辛苦勞作,大多數村民在青壯年時期就患上了風濕、類風濕、心腦血管等疾病。去年10月,州煙草公司邀請昆明昆華醫院醫生為當地村民義診,檢查結果顯示,近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都有不同程度的風濕病、高血壓。為緩解村民病痛,幫助村民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健康的身體投入到脫貧事業中,今年1月,迪慶煙草總經理肖瑪找到定居麗江的臺灣中醫劉中偉,懇請他來美洛村坐診。 “起初我是不愿意來的,因為中醫講究找出病根正確調理,村民所患病需要長期治療,我怕掛包單位圖一時之功而將治療流于形式。”多次促膝長談,劉中偉醫生被肖瑪的真誠打動,也明白迪慶煙草做健康扶貧并非玩笑。從今年1月底,劉醫生率隊長期駐扎在美洛村第三黨支部活動室,直接將活動室開辟成為診療室。醫療團隊分工有序、配合得當,結合中醫“望聞問切”、西醫“視觸叩聽”,一一為村民診斷,確定對癥、穴位扎針、行針、提拉、揉捻,技法嫻熟。 村民李春英50歲不到就患上了嚴重的風濕,病情發作時無法下地走路。多方求醫問診,幾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積蓄,但治療未見效果,一家人苦不堪言。治療之初,她由家人攙扶而來,經過大半年的治療如今病情大為好轉,可以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了。“現在政策那么好,又有煙草公司這樣幫助我們,日子好了身體也健康了,再不去干活路真是說不過去了。”除了疾病治療,劉醫生定期組織村民學習中醫養生法,將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方式教授給村民。據悉,截止12月該醫療團隊已為美洛村村民提供診療1000余人次,為村民疾病預防治療提供有力保障。 技術支撐 飽含匠心 如果說“匠人精神”是對工作執著、對所做事情和生產產品的精益求精,那么在那米雞養殖合作社中的養殖技術員余樹光稱得上匠人。 從美洛村到煙草公司所有人都尊稱余樹光為“余大哥”。余樹光老家在上江鄉福庫村,從1997開始,他踏上養殖之路至今仍然保持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僅有初中文化的他為了學習養殖技術購買了昂貴的函授資料進行自學。20多年來,他與雞同食、與雞同寢,為了嘗試溫水孵化、炒谷孵化等土辦法他通宵徹夜守在雞舍,實在累了就在松毛堆上小憩一會,他從書本學習知識,在實踐中運用并修正,最終成為了江邊一線有名的養雞人。2011年,余樹光的養雞廠規模超過5000羽,他掙了錢,出了名,也幫了不少人。與掙錢相比,余樹光更喜歡養雞技術的鉆研,那米雞合作社成立后迪慶煙草找到他,承諾為他提供良好的飼養環境和長遠的發展規劃,公司懂得市場運作,余樹光掌握技術,雙方一拍即合。 在大山深處的那米雞養殖合作社,雞舍鱗次櫛比,搭建科學合理,設備一應俱全,上百只雞爭相覓食。 “那米雞是我養過最嬌貴的雞種,特別在最初的育雛期,根本睡不了安穩覺。還有選苗的時候,要選擇個體平均,身體健壯特征明顯的雛雞,不然后期容易產生瘸腿、蔫雞的現象。”余樹光說。由于雞起得較早,余樹光起得比雞還早,穿上工作服,進入雞舍,開始喂水喂料,同時還要觀察雞的精神狀況。這一趟下來,已是早晨8點多。下午休息的時間稍長點,余樹光又去攀天閣鄉上買點藥和疫苗。 2017年底,埋頭苦干一年的余樹光突然感覺身體不適,檢查出慢性腎功能衰竭,肌酐指標一度達到700多是正常人的7倍,疼得直不起身子只能睡在床上。為了關鍵的種雞孵化他沒有選擇外出做透析,而是在合作社內喝中藥治療,這樣可以隨時觀察雞種的孵化進度。 “我外出治療肯定要耽誤孵化進度,萬一孵化過程中有個什么閃失村民們是把控不了的,整個合作社都要遭受損失。”余樹光倔強地說。喝了一年的中藥,他的病情大幅好轉,合作社雖然從村子里聘了一名助手,但關于那米雞他事必躬親。 隨著那米雞數量的增長,原有雞舍已不能滿足發展需求,12月初余樹光重新擴大雞舍規模,在距離原先雞舍1公里的地方重新建造種雞雞舍,為了幫助合作社節約成本,余樹光親自前往維西縣城采購門窗,得知八村的鐵門價格比縣城便宜100塊錢,他又驅車前往采購。“合作社現在正是用錢的關鍵時期,我多跑幾步合作社能省好些呢。” 首批悉心培育的那米雞開始網絡預售,訂單不斷增長,外界一致叫好,余樹光很是欣慰,他說那米雞帶著他的夢想飛到了外面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