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西有句俗語叫“多衣多寒,少衣少寒”。仔細推敲,這話頗有哲理。 “多衣多寒,少衣少寒”講的是人們在不同的外部環境下,所產生的不同心理和生理體驗。處在好的外部環境中,有的人有足夠的衣服御寒卻會覺得冷;處在較差的外部環境中,有的人衣服少反而不覺得冷。這究竟是為什么? 從來到這個世界的那天起,我們就踏上了適應環境、改善環境的征程。在此過程中,有的人艱苦奮斗,形成了強大的適應能力,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越戰越勇,最終抵達成功的彼岸;有的人養尊處優,自身缺乏適應環境的能力,在遇到困難時無能為力,喪失勇氣,最終一事無成。 近年來,維西種蘭花的人不少,但能種好蘭花的人卻不多,于是人們總結出一條教訓:溫室里出來的蘭花到自然環境里很難養活。蘭花原本是“歲寒四君子”之一,它是大自然長期進化的尤物。然而,當人們改變了它的生存環境后,它的“歲寒四君子”品性逐步喪失,離開了溫室它就活不好,甚至活不了。 我曾多次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信息:有的父母到大學里為孩子洗衣服,有的長輩千里迢迢到城市給兒孫陪讀。關心下一代的成長無可厚非,但關心過頭就成了溺愛,溺愛的結果往往與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F在的孩子無需再像他們的長輩一樣為“兩斗米”犯愁,但條件好了,孩子們往往不知道條件是如何變好的,更不懂得從珍惜“好條件”中傳承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孩子是未來的希望,倘若缺失了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精神,那老一輩創造的“好條件”也會在安樂中喪失殆盡。 多衣多寒,少衣少寒。一個人只要始終秉持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精神,練就戰勝困難的“內功”,“少衣”就會變成“多衣”;一個人如果在“好條件”中安于現狀,甚至醉生夢死,缺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精神,那“多衣”也會變成“少衣”,甚至“無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