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慶是青藏高原東南部的一顆綠色明珠,地處“三江并流”核心區,是我國長江和瀾滄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地位極其重要。生態是迪慶最美的名片和最大的財富,為了守護好一方青山綠水,全州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云南建設成為中國最美麗省份”決策部署,制定把迪慶建成全國最美藏區的實施意見,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州”戰略,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有力推進“藍天行動、青山行動、綠水行動、凈土行動”,推動美麗迪慶綠色發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加強大氣污染防治,讓天更藍
“走進香格里拉,處處皆有美景。”廣東游客曾銳說:“這里,沒有霧霾侵擾,可以盡情沐浴在藍天白云之下,嗅著清新的空氣,曬著暖融融的陽光。在這片山青水秀的地方,每一天都如此美好。”藍天白云、牛羊成群,綠色成為云南藏區的永久底色。 據州環境監測站數據,2018年1月至10月,香格里拉市城區空氣采樣天數304天,空氣質量一級(優)的天數為208天,空氣質量二級(良)的天數為96天,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100%。從2015年至今,香格里拉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均排名全省前三位。 “環境就是資源,生態就是名片。”州委、州政府一直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全州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戰略。為守護好香格里拉的藍天白云,出臺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方案》。通過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標本兼治,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有效減少了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鞏固提高了環境空氣質量。截至目前,全州已落實225萬元的機動車服務平臺建設資金,建成機動車排氣污染檢測網絡信息化管理系統,并實現三級聯網,從2018年10月8日起,全面開展機動車環保檢測。 州政府印發《迪慶州治理淘汰“黃標車”工作方案》,全面完成了“黃標車”治理淘汰工作。全面開展燃煤鍋爐清理排查,加大區域產業布局調整力度,加快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或關閉退出;全面開展“散亂污”企業及集群綜合整治行動,堅持“先停后治”原則,實施分類處置;持續推進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將煙氣在線監測數據作為執法依據,加大超標處罰和聯合懲戒力度,對未達標排放的企業一律依法停產整治;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一系列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的相繼實施,為迪慶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奠定了基礎。 綠化造林節能,讓山更綠
每年三四月間,冰雪漸融,草木轉綠。從金沙江、瀾滄江畔到高山草甸、雪山峽谷,隨處見到干部群眾揮鍬挖坑、放苗回填、踩土定植、澆水灌溉,積極投身義務植樹造林的身影。“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做生態文明的傳播者和綠化家園的踐行者,帶動更多的人投身到建設美麗香格里拉的活動中來。”香格里拉市建塘鎮村民拉茸卓瑪說。 僅2018年,全州完成義務植樹287萬株,開發天然林、公益林管護崗位2192個,兌現生態補償資金3.26億元。各級黨委政府把植樹綠化作為建設最美藏區的有效抓手,組織動員各族群眾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加快推進河湖堤岸綠化、城鎮綠化、村莊綠化、園林綠化、荒山綠化等工作,做到見地增綠、見縫補綠,讓綠色成為最美藏區的最美外衣。 過去,當地居民依靠燒柴取暖,每年因燒柴取暖消耗的木柴數量巨大,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且這里的植物生長緩慢,恢復原狀的功能較弱。要解決燒柴取暖帶來的生態破壞問題,就必須找到取代木柴的燃料。 “供暖項目的實施,不僅改善了高原農牧民取暖條件,還有效緩解了生態環境壓力,保護了寶貴的森林資源,促進了香格里拉天更藍、山更青、空氣更清新。”州供暖公司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迪慶州緊緊圍繞“生態立州”發展戰略和建設美麗迪慶、綠色發展思路,繼續強力推進供暖項目建設,2018年,香格里拉市城區完成“暖入戶”工程供熱面積125萬平方米,德欽縣城供暖項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同時,迪慶州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立法,采取行政、法律、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截至目前,全州森林覆蓋率達75%,森林蓄積量2.41億立方米,比2017年增加100萬立方米;2018年完成天然林保護工程二期森林管護面積2848.76萬畝,二期公益林建設任務1.8萬畝,自然生態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讓水更清
每逢周末或傍晚,香格里拉市龍潭湖公園就成為市民和游客“打卡”的好地方。這里花草樹木茂盛,鳥兒穿梭其間,游魚悠然游憩于碧水之間,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滿眼皆是翠色,美景讓人沉醉流連。隨著河長制的深入推進,一幅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環境畫卷正在高原大地徐徐展開。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由于設施、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牲畜尸體、塑料、玻璃、廢舊家電等生產生活垃圾大量排入河溝,境內的多條河流慢慢成為“垃圾場”,甚至出現了河道干涸萎縮、水環境狀況惡化、河功能退化等問題,對保障群眾飲水安全也帶來了嚴峻挑戰。針對這些問題,迪慶州圍繞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水生態環境目標,按照“黨政領導、部門聯動、統一部署、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實施綠水行動,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 州水務局負責人介紹,推行河長制以來,迪慶共落實四級河長992名,四級河湖長累計巡河6837人次,清理河道877.73公里,清理垃圾355噸,基本實現“河河有人看、湖湖有人管”。同時,編制完成了“一河(湖)一策”“一河(湖)一檔”工作,對173條河、11座水庫、7個湖泊、5條渠道開展了排查,建立問題清單,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工作目標、整改時限,河長制從“見河長”轉入“見行動”并實現“見成效”。 “清河行動”開展以來,珠巴洛河沿線村民積極參與珠巴洛河保護,在建黨節或每月黨員活動日,黨員和群眾主動到河邊開展清河行動。”德欽縣霞若鄉村民巴松說。 為全面落實河長職責,迪慶州制定了《迪慶州2018年“河長清河行動”實施方案》,通過在全州范圍內整治江河湖庫存在的亂占亂建、亂圍亂堵、亂采亂挖、亂倒亂排、亂捕濫撈等突出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逐步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湖美。如今,迪慶州境內河流建立起“河長公示制度”,在河流最醒目位置豎立了“河長”公示牌,寫明了河道名稱、河道長度、“河長”姓名職務、聯系部門、管治保目標任務、舉報電話等信息,以便隨時接受群眾舉報、投訴、監督。群眾對保護河湖及河(湖)長制工作的認知度和參與度提高了,亂丟垃圾、亂排污水等生活陋習逐漸改變,在全州已經形成“人人愛河,人人護河”的良好氛圍。 在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的同時,迪慶州還啟動實施了香格里拉桑那水庫流域、德欽古龍河流域等綜合治理項目建設,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1.4%。加大了草原濕地、城市面山等重點區域的生態修復力度,進一步保障水安全、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先后完成了迪慶納帕海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及實施方案編制,積極推進《迪慶州水污染防治規劃》編制工作;下發了《迪慶州地下油罐防滲改造實施方案》,完成28家地下油罐防滲改造工作。完成全州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劃定工作。加快推進箐口工業園區水污染集中處理設施建設、香格里拉市第二污水處理廠建設、松園綠色園區污水處理廠建設;香格里拉市第二污水處理廠已投入運行。按月對各縣(市)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減排情況進行通報,并責令各縣(市)人民政府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限時整改。按要求對境內地表水2個國控監測斷面、3個國控跨界水體水質聯合監測斷面、5個省控斷面、3個州內特定斷面和7個飲用水源地開展了例行監測。監測結果表明:截止2018年10月31日,全州國控、省控10個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100%,州內7個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85.71%,水質斷面達標比例同比下降1.54%。 “河寬了、水清了,環境好了,過來散步和游玩的人也多了,活動活動心情格外舒暢。”家住香巴拉小鎮的拉初大媽每天晚飯后都要到納赤河邊散步,對于該河道的變化,老人贊不絕口。如今,橫穿香格里拉城區的納赤河河道,污水橫流、臭氣熏天、垃圾遍地的場景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干凈整齊的河道、清澈的河水、別致的景觀,這里已逐漸形成一條完整的觀光帶和生態休閑公園。 “禁白”治污無害化,讓土更凈
上世紀90年代末,香格里拉旅游業起步,美麗的藏區風光吸引了大量游客,流動人口逐步增多,“白色污染”也日益加劇,公路沿線的樹枝和荊棘上掛滿了被丟棄的白色塑料制品,納帕海、碧塔海等高原湖泊上到處漂滿了五顏六色的塑料袋。城市垃圾中,白色垃圾占了極大的比重,給剛剛起步的旅游產業及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給當地造成了環境污染與視覺污染。1999年起,迪慶州以香格里拉縣為試點,開展“禁白”工作,邁出防治污染第一步,打響了防治污染第一槍。2001年,香格里拉縣政府出臺“第8號令”,自2001年7月1日起,香格里拉縣境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銷售、提供、使用塑料袋,明確了政府向“白色污染”宣戰的決心。2004年,《迪慶藏族自治州一次性塑料袋污染環境防治管理條例》出臺。《條例》指出,餐飲、娛樂、賓館等服務性企業是迪慶發展旅游的窗口行業,應當負起宣傳教育責任,使游客在欣賞香格里拉秀美風光的同時,自覺加入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行列,共同呵護和建設好迪慶香格里拉這塊圣潔的寶地。 隨著“禁白”工作不斷深入,迪慶州逐步確立了源頭控制、回收利用、鼓勵替代的管理原則。“由于買的菜和肉不能放在一起,我就準備了不同的購物袋,雖然攜帶麻煩些,但是總比用一次性塑料袋要環保,不準用塑料袋購物已經20年了,我們已經養成主動自帶環保袋購物的習慣。”正在香格里拉市向陽農貿市場買菜的擁宗卓瑪大媽說。 眼下,在香格里拉,購物使用布袋子、菜籃子已成為一種習慣。景區景點和城市垃圾中的白色污染明顯減少,“禁白”工作成效顯著。 2014年以來,迪慶州實施了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全州各級各部門積極投身環境整治,全面推動迪慶環境實現大轉變、大提升,切實改善迪慶發展、旅游、人居“三大環境”,進一步鞏固迪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良好局面。在廣大農村,各村各寨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和衛生制度,每月定期組織黨員和群眾出工出力對村組及周邊環境集中開展清理整治活動,農村人居環境進一步提升,村莊面貌煥然一新,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 迪慶州多屬山區、半山區,且有大江大河阻隔,交通條件復雜,農村生活垃圾一直處于收集、轉運、處置困難的問題。長期堆積的垃圾侵占土地、阻塞溝渠、污染土地河流和環境空氣質量,危害身心健康。2017年8月,州委、州政府印發了《關于把迪慶建成全國藏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9%,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70%的目標”。2018年,迪慶州全面啟動概算總投資1.2740億元的農村生活垃圾綜合治理工程。2019年1月上旬,迪慶州農村生活垃圾綜合治理工程第五批設備交接儀式在維西縣舉行,標志著城鄉生活垃圾實行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置在全州26個鄉鎮全面實施,為切實改善廣大農村地區生產生活環境,推進創建“全國最美藏區”奠定了良好基礎。 嚴格責任追究,讓發展方式更綠色
2018年9月18日,中共迪慶州委、州人民政府通報了維西縣垃圾填埋場停運污染治理設備致環境污染的問題,州紀委監委對維西縣人民政府1位副縣長進行約談。維西縣紀委監委對維西縣1位局長給予“責令作出書面檢查”的行政問責,對1位原局黨委書記(局長)給予“通報批評”的行政問責。州紀委監委對維西縣政府下達整改《監察建議書》。這是全州第一次因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到位,對領導干部進行問責。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更加渴望藍天、碧水、綠地和清新的空氣。為了努力把迪慶建設成為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最美藏區,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全力保護好迪慶的綠水青山、藍天白云,進一步營造全社會參與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良好氛圍。我州先后出臺了《迪慶州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迪慶州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等文件,將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分解壓實到各級各部門,督促各級領導干部落實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嚴格生態環境責任追究。2018年內,全州共辦理環保問題線索14件,通報批評2人,責令作出書面檢查2人,談話誡勉1人,責令作出書面檢查的單位1個,約談黨政領導干部5人次,提醒談話41人次,發出《監察建議書》3份。 在近年的發展過程中,迪慶始終堅持生態環保“三個絕不”,絕不以透支資源來換取一時的效益,絕不以犧牲環境來換取一時的繁榮,絕不以犧牲老百姓健康和子孫后代福祉來換取一時的政績。2018年8月,州委、州政府召開建設全國最美藏區動員部署會并出臺實施意見,對未來迪慶生態文明建設作了全面部署。下一步,迪慶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全省生態環保大會精神,嚴格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壓實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以實施藍天、青山、綠水、凈土四大行動和打好7個標志性戰役為抓手,按照“最高標準、最嚴制度、最硬執法、最實舉措、最佳環境”要求,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落實好河湖長制,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大力開展好植樹綠化活動,讓綠色成為最美藏區的最美外衣;加快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地方立法工作,制定《迪慶藏族自治州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加強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加大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制裁和懲處力度;強化宣傳教育引領,提高全民生態環保意識。通過不懈努力,把迪慶建成全國最美藏區,為云南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添磚加瓦。 櫛風沐雨,玉汝于成。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氣更凈的香格里拉正大步向我們走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