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著虹 “紅紅綠綠的花椒采下來,紅紅綠綠的票子飄進來;勤勞栽出了‘搖錢樹’,從此走向‘致富路’。”這是香格里拉市三壩鄉哈巴村流傳的一首歌,唱的是花椒產業給群眾帶來的實惠。 哈巴村下轄18個村民小組,生活著納西、回、彝、漢和傈僳等族群眾。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為發展花椒產業提供了良好基礎。據史籍記載,哈巴村種植花椒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末時期,哈巴村漢族先民不斷從四川省遷徙到哈巴雪山腳下,并帶來被稱為“貢椒”的四川漢源花椒種子,俗稱哈巴紅花椒。當地野生花椒綠花椒因麻味更重,符合當代食客們的新口味,哈巴村群眾看準了商機,還趁勢育種和栽培出這一品種。 據介紹,多年來,哈巴村“兩委”積極響應各級黨委政府的號召,以脫貧攻堅工作為總攬,結合“一鄉一品”戰略,把花椒種植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為農戶擺脫貧困打開了門路。結合退耕還林政策,哈巴村積極引導農戶充分利用可用土地種植花椒;支持和鼓勵種植戶成立花椒生產合作社;在扎實開展良種推廣、技術培訓、農資統購等方面下功夫,確保花椒產業健康發展。目前哈巴村擁有1.4萬畝以上的花椒叢林,戶均擁有花椒樹200株以上,每年花椒產量達到100噸以上,哈巴村每年僅種植花椒一項的收入就達到上千萬元,每年每人可增收2500元以上。與此同時,村“兩委”在花椒收獲期間,還利用各種網絡平臺,開展網上花椒預售或招商引資等活動,推動花椒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實現花椒產品產銷兩旺,保證了群眾的收益。 “沒有黨的惠民政策,就沒有哈巴村群眾殷實的家境和幸福的生活。”哈巴村村委會主任楊貴勇說,“沒有政府的扶持和科學的指導,哈巴的花椒不可能發展到如此地步;沒有暢通的公路和便捷的交通,哈巴的花椒也走不出山鄉;沒有黨和國家的關心關懷,即使有‘搖錢樹’,也‘搖’不下錢來。黨的富民政策才是發展的根本。有了這些,哈巴村才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 今后,哈巴村群眾的生活將更加美好,就如他們歌中唱的那樣:花椒樹上喜鵲叫,叫得人人心花放;致富路上朝前走,走到小康家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