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疊翠,云霧飄飛。 格咱鄉位于迪慶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國土面積2868平方公里,是云南省國土面積最大的鄉鎮。在格咱鄉的大山深處,有這么一支“白衣天使”隊伍,無論春夏秋冬、嚴寒酷暑,他們肩挎醫藥箱,身背醫療設備,翻山越嶺,不言累、不言苦,從容地用雙腳丈量著這片土地,只因他們是人民群眾健康的忠實守護者,群眾心中的好“門巴”。 初春的清晨,陽光灑落在清澈的格咱河面上泛起陣陣金光。一輛鳴著長笛的救護車從格咱鄉衛生院急速駛出。原來,是陳麗明院長和醫務人員要趕往翁水村救治病人。陳麗明應該算是子承父業,30多年前,他的老父親就是時任院長。雖然入職時間不長,但在陳麗明的記憶里,緊急出診的場景已經記不清有過多少回。 在格咱鄉中心衛生院的門診大廳里,一大早就來了很多看病的群眾。測量血壓、問診開單、消毒打針,剛上班醫務人員便都忙開了。 健康扶貧暖人心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自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以來,格咱鄉中心衛生院克服人少事多、鄉村通達條件差等困難,全面推進健康扶貧工程。工作中,衛生院聯合村醫,進村入戶進一步加大健康扶貧宣傳力度,全面實現家庭醫生簽約,簽約一人,履約一人,做實一人。努力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采取“面對面”“一對一”的方式,對轄區貧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健康體檢、隨訪服務、就診信息和醫療費用報銷等情況進行了核實核準,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目前,該衛生院已完成健康扶貧資料歸檔工作,建立了大病專項救治一人一檔一方案;鞏固提升健康扶貧相關政策。對健康扶貧措施30條及基本醫療保障基本政策進行集中培訓,進一步規范服務臺賬,實現了門診日志規范性錄入,此外,格咱鄉5個村衛生室均開展基本的中醫診療服務。 據陳麗明介紹,在貫徹落實健康扶貧過程中,衛生院及時下沉力量,在宣傳好健康扶貧惠民政策的同時,全面完成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此外,對轄區人口中的建檔立卡戶,四病一老(高血壓、糖尿病、肺結核、嚴重精神障礙、65歲以上老年人)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殘疾人、0-6歲兒童等人群,每季度定時健康體檢、對邊遠村寨村民免費發放口服藥品,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健康扶貧政策紅利,獲得貧困居民的一致好評。 健康扶貧開展以來,格咱鄉衛生院在日常工作中始終把健康扶貧工作置于重要位置,發揮自身優勢,認真貫徹落實健康扶貧“三個一批”,為貧困家庭建檔立卡,開展簽約服務,實行“先診療、后付費”服務,為貧困居民減輕看病負擔,開展健康免費檢查等一系列健康扶貧措施,把醫療衛生服務落實到每一戶家庭,將健康扶貧工作做細、做實、做好,努力使每一位貧困居民遠離疾病困擾,有效提升貧困老百姓的幸福感,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人員送去健康,真正把健康扶貧落到實處,讓貧困戶切實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溫暖。 強化指導服務 村衛生室方便群眾就醫 村衛生室是群眾實現就近就醫的前沿健康陣地,因此,建好村衛生室顯得至關重要。 今年46歲的格咱鄉翁水村村醫孫紅蘭是當地群眾心中的“好門巴”。1990年,18歲的孫紅蘭從迪慶州民族中等專業學校畢業后,開始在家鄉當“赤腳醫生”。她說:“以前村里沒有村衛生室,自己就在家里辦農家衛生室。上世紀90年代,群眾會到她家里就醫問藥,有時遇到路途遠點的,她就讓病人住在自己家里。”孫紅蘭回憶說:“以前入村打預防針基本都要靠走路,針劑需要冷凍,沒有條件只好用冰袋敷。有時候走到半路,藥箱里的藥就已經融化掉了,沒辦法只好就近借群眾家里的冰箱放一放再走,有時候最遠的地方需要走6公里。在松茸季、蟲草季節,全靠馬匹將藥物馱到山上,我在山上駐扎往往就要一個月之久。” 孫紅蘭介紹,以前藥箱里,只有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計和50余種常用藥品,只能簡單地看看感冒發燒、腹瀉等常見病。遇上中毒、孕產婦等村衛生室沒就無能為力了。現在好了,精準扶貧以來,村里建起了衛生室,實現了“四室”分開,共有100多種藥品,種類更加齊全,同時當地衛計局也給每個村衛生室也配備了產后訪室包和健康一體機,在村里就能為村民做一些簡單實驗室檢查,現在自己出診也不用走路了,由摩托車代步了。出診的藥箱里隨診攜帶著血壓計、血糖儀等儀器,帶的藥品也多了。 陳麗明說:“截至目前,格咱鄉共設置翁上村、翁水村、納格拉村、木魯村、浪都村5個村衛生室,建筑面積均在60平方米以上;村衛生室科室設置規范,統一標識標牌,并按標準配備設備,完善村衛生室的診斷室、治療室、公共衛生室、藥房四室分開,按照每千服務人口不低于1名的標準配備,現共有鄉村醫生7人,每個村衛生室配備藥品不低于80種,村衛生室能規范開展灸法、推拿、撥火罐、刮痧、中醫藥診療等5類以上中(藏)醫藥適宜技術。” 翁上村全心組今年已74歲的噶太老人因患類風濕、中風,癱坐在輪椅上已有12年之久。兒媳婦瓊竹瑪說:“真的要謝謝村醫。不管白天還是夜晚,奶奶只要哪里不舒服她都會及時趕到,在松茸季節她也守在一線,有這樣一位醫生真好。通過衛生院醫生介紹,辦了慢性卡以后,一年累計能報銷3000塊的慢病費用。” 貼心而優質的服務,讓村醫孫紅蘭備受尊崇。平日里,村民會幫她砍柴火,給她送來牛肉、雞蛋和水果。孫紅蘭回憶說,有一次,村里的一位老奶奶拄著拐杖手里提個塑料袋來到衛生室。剛到門口,老奶奶腳下一滑摔倒在地。她趕緊將其扶了起來。詢問后才得知,原來老奶奶是專門給她送雞蛋的,感動得她眼淚嘩嘩地流了下來。 “日常工作中,我們對每個村衛生室定期進行指導,做好服務工作。鄉村醫生主要承擔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遇到疑難病癥,我們就實行逐級轉診、分級治療;每年對鄉村醫生進行理論和技能培訓,提升村醫的醫技水平。此外,按照要求完成了所有衛生室達標建設。現在,像一般感冒、發燒、創傷等,群眾直接在衛生室就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醫治,看病就醫方便多了”。 堅守,只因我是群眾健康的守護者 格咱鄉轄區內有6個行政村,34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7000余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7%,轄區內居民居住地較分散,生活方式為半農半牧狀態。由于轄區地域面積廣,村民居住分散,陳麗明和他的醫務團隊,每次出診都需要很長時間。浪都村距格咱鄉政府88公里,交通不便,且大多數路面為泥濘不堪的彈石路面,為送醫送藥帶來了很多不便。 2018年,為讓村里的兒童能夠按時接種疫苗,在從鄉政府通往該村道路被阻的情況下,陳麗明帶著醫務團隊從當日早晨出發,途經香格里拉市、德欽縣奔子欄鎮、德榮縣子庚鄉、鄉城縣、稻城縣,一路清理塌方、換乘車輛、負重前行,一天穿越5縣,行程300多公里,于次日晚順利到達浪都村,及時將疫苗送達目的地。 陳麗明說:“送醫送藥對于醫務人員來說是家常便飯。按照每個村接種疫苗時間,每個月我們都要全鄉走一遍。作為一名基層醫務工作者,也許不能給重大疾病患者帶去更多更好的幫助,但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方便群眾看病,引導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格咱鄉由于地廣人稀、林下資源富集,醫務工作者走村入戶、進山服務是常事。面對艱苦的工作環境,這一路走來,衛生院醫務人員沒有一個人選擇逃避。在艱難險重任務面前,他們始終緊緊團結在一起,第一時間把醫療服務送到群眾中去。就如陳麗明院長所說:只因我們是群眾健康的守護者! 當前,格咱鄉中心衛生院現有職工(包括村醫)34人,其中衛生院在崗職工24人,在崗村醫7人、規培進修5人、衛生院下派村醫2人。衛生院現按照每千人口配備1.2張床位,現已配備10張床。院內設有門診、藥房、收費室、治療室、搶救室、公共衛生科、中藏醫科、醫務科、健康扶貧等辦公室,設立一站式服務窗口,醫務人員資質配備和標準化衛生院建設均已達標。此外,格咱鄉衛生院還與迪慶州醫院、藏醫院、麗江市醫院、香格里拉市保健院建立醫共體合作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