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迪慶高原風景如畫,一場細雨過后,位于香格里拉市建塘鎮尼史村的實卡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里的紅尖葉青筍顯得愈發鮮嫩誘人。 時下,正是該合作社第一批青筍集中上市的季節,在26噸冷鏈車“恭候”下,幾十名工人正忙著收割、扎捆、裝車。當天,新鮮的青筍被日夜兼程發往廣州虎門。基地負責人農單說,這段時間每天都會發出2至7車青筍。 實卡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于今年3月份,主要以種植反季節紅尖葉青筍為主。合作社成立后,在尼史村吉能谷村民小組以每年800元/畝流轉了300畝土地,帶動農戶46戶。農單說:“基地建成后,固定用工有20多個。群眾在流轉土地的同時可以就近到基地務工,工人工資每天100元,每年農戶務工收入較高的有6000至7000元,少的也有3000元左右。今年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經支付工人工資達60余萬元。” 農單介紹,得益于香格里拉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優勢,蔬菜病蟲害少,市場前景好,是合作社選擇種植青筍這一單一品種的主要原因。目前,在尼史村種植規模接近600畝。青筍每畝產量約6至8噸,僅吉能谷300畝基地第一季青筍產量就達2000噸。 反季蔬菜種植合作社的落地,給吉能谷及周邊群眾帶來了更多實惠。談起反季蔬菜,村民七林央宗翹起了大拇指,她說:“今年開始種植蔬菜后,我家共流轉了7畝多土地,拿到了6000元租金。除松茸季節外,自己和老公每天都在基地打工,每年有1萬多元的收入。” 在用工方面,該合作社優先考慮建檔立卡戶和貧困戶,在工人緊缺時還會雇傭周邊村組的群眾,盡量促進當地群眾增收。為讓群眾吃下“定心丸”,土地流轉資金都會提前一年支付給群眾,務工工資實行當天結算。 為確保新鮮蔬菜及時發往目的地,今年63歲的旺丹正忙著往冷鏈車里裝蔬菜。他說:“今年自己在基地務工工資收入4000多元;我家還流轉了4畝多土地,收入3200元。一年下來,我一個人打工收入就有一萬多元。現在可以在自家土地上打工,收入增加了,生活也好了。” 據該合作社市場營銷負責人介紹,目前,高原無公害紅尖葉青筍主要銷往上海、廣西、廣州等10多個地方,市場供不應求,前景很不錯。下一步,合作社將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帶動更多農戶。此外,還將會著力打造高原無公害蔬菜商標和品牌。 當前,在第一季青筍收割完成后的120畝土地上,已經種下了第二批青筍苗。農單說:“今年,受疫情影響青筍種植延后近一個月左右。未來幾天,剩余180畝基地將完成第二批青筍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