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授相關知識。 優美的出冬瓜村一角。 云霧繚繞的德昂古寨中,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趙臘退正在翻曬茶葉。在他身后,水泥路串聯起德昂族傳統桿欄式民居、非遺展示墻和掛滿“文明家庭”標牌的院落。近日,芒市三臺山鄉出冬瓜村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村”,成為德宏州鄉村振興與民族文化傳承融合發展的新樣板。 文明村鎮創建與民族文化傳承雙軌并行 出冬瓜村作為全國唯一的德昂族鄉核心村落,始建于明清時期,現有468戶2157人,其中德昂族占64.95%。這里不僅擁有水鼓舞、《達古達楞格萊標》、澆花節、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四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德昂族傳統服飾、橄欖撒制作等多項民族技藝的搖籃。 村里組建了專業的水鼓舞表演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紛紛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耙郧霸谖覀冋?,水鼓舞只有老一輩人會敲會跳,現在學生們假期回來都會主動去找這些傳承人學習,積極性很高?!贝迕駰钊P牢康卣f。通過“非遺進校園”“非遺進農村”活動,德昂族織錦的斑斕經緯、水鼓舞的氣勢雄渾、德昂古歌的悠遠旋律,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與精神血脈。 2017年,出冬瓜村入選國家級傳統古村落名錄,成為德昂文化的精神地標。 黨建引領,農文旅融合激活“造血功能” “能獲評全國文明村,關鍵在于黨組織的引領、文化賦能與產業振興的同頻共振。”三臺山鄉宣傳委員、副鄉長姚昌東介紹。鄉黨委創新實施“三項培養工程”:將民族文化傳承人培養成黨員、將黨員培養成民族文化傳承人、將文化產業致富能人培養成村組干部。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趙臘退便是典型——在黨支部的支持下,他改良古法酸茶制茶工藝,推動酸茶品質得到明顯提升,還開辦了村里首家農家樂。 出冬瓜村還探索出一條“村黨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將民族文化與鄉村旅游緊密結合,打造出以“德昂故事長廊—水鼓廣場—非遺學院—圣水大榕樹—青昂閣”為主鏈的鄉村旅游閉合環線。村級集體經濟和群眾收入得到同步增長,走出一條“一二三產業緊密銜接、農文旅深度融合”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這兩年我們通過非遺項目來推動出冬瓜村的鄉村旅游發展,既實現了非遺傳承又促進了經濟發展。2024年出冬瓜村旅游從業人員達到了150余人,來到村子旅游的人數達到5萬多人次,實現經濟收入300余萬元。”趙臘退介紹。 數字賦能,讓民族瑰寶“火”遍四方 乘著信息時代和新媒體發展的東風,出冬瓜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了華麗轉身。“我們通過旅游綜藝、短視頻傳播、主流媒體報道和直播互動,單向宣傳已轉變為‘多輪破圈’的立體傳播。德昂族澆花節、水鼓舞、酸茶以‘非遺進社區’的形式在昆明驚艷亮相,瞬間‘圈粉’無數。”姚昌東說。 從“隱于山寨”到“名揚天下”,出冬瓜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實現“破壁出圈”,帶著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走向公共空間,走進社交媒體,走入“尋常百姓家”。村里舉辦德昂族澆花節暨非遺德昂族酸茶品鑒會,讓觀眾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和風采。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巖所攜德昂族酸茶亮相第二十屆深圳文博會,收獲無數好評;德昂族水鼓舞推廣者李三所、李二經組建水鼓舞隊,帶隊巡演四方,讓千年鼓聲在更廣闊的天地回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了德昂文化最閃亮的“金質名片”。 從深耕文化沃土到擁抱數字浪潮,再到文旅融合反哺,出冬瓜村以非遺為引擎,讓沉淀千年的德昂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奪目光彩。出冬瓜村的成功印證了“彰文興旅、因地制宜”的路徑:用文化留住鄉愁,用產業激活鄉村。這,就是邊疆民族地區交出的一份鄉村振興優異答卷。(芒市融媒體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