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26日,中緬網絡新媒體研修班暨“胞波·敏格拉”德宏行國際傳播活動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舉行。 6天時間里,來自緬甸宣傳部、緬甸國家電視臺的官員和記者深入芒市、瑞麗、隴川等地,通過專題研修、文化體驗、聯合創作,實地感受中國式現代化在邊疆地區的生動實踐。他們扛起相機、拿起錄音設備,記錄下胞波情誼的溫暖瞬間,共同收獲了一份歷經75年風雨而愈發醇厚的“溫暖禮物”——這份禮物蘊藏在你來我往的煙火氣中,凝聚在攜手發展之路上,更流淌在媒體人共同記錄的故事里。 交融共生:市井煙火里的暖意 芒市丙午街的傣族服飾店里,店主岳巖林和妻子王大晶的婚紗照與在婚禮上穿過的傣式禮服共同陳列。“我們融合中緬顧客的穿著喜好,加強散熱設計,褲裝也改良得更方便穿脫。”喜歡鉆研的岳巖林還在不斷學習新的智能設計技術。潑水節前夕和婚禮季是銷售旺季,岳巖林和隔壁的緬甸店主王秋不約而同地選擇通過電商平臺推廣生意。“現在很多當地人喜歡把改良傣裝用作婚禮服,我在平臺上發布自己的設計,客戶喜歡的話就會來線下看看,”王秋笑著說。 緬甸媒體代表團參觀芒市丙午街。字劍飛 攝 在芒市宏利綜合市場,一味木姜子引發了特殊共鳴。面對這熟悉的香料,來自緬甸的記者會心一笑:“緬甸傣族也常用,只是用得少些。”市場外圍的商鋪里,貼著中文標簽的緬甸泡面、干米粉堆滿貨架。這些滋味不僅是緬甸同胞的鄉愁“解藥”,也為中國食客打開了味蕾新世界。蜜瑪緬味茶餐廳店主瑪萊尼拉推正與緬甸記者暢談“生意經”,瑪萊尼拉推開店的初心樸素而溫暖——讓想念家鄉的胞波有個相聚的角落。不承想,平價的緬甸美味竟成了附近學生的“新寵”。“現在中國顧客反而更多,得到他們的喜歡,我特別開心。”這份舌尖上的共鳴,織就著最日常的胞波紐帶。 瑞麗沿邊產業園區“胞波街”則承載著更深的慰藉。魚湯米線、魚醬、舂木瓜……地道緬甸菜肴和油炸小吃的香氣彌漫整條街,緬甸常見的日用品品牌和零食都能在這里找到。“生活上的事情,園區也很為我們考慮,讓我們有了歸屬感。”一位緬籍員工說。“胞波街”不僅溫暖了游子的胃,更穩定了園區用工、帶動了周邊村寨經濟、提升了外籍員工的幸福感。 瑞麗沿邊產業園區“胞波街”內的商鋪。常遠 攝 謀劃未來:發展路上的同路人 縫紉機的噠噠聲在瑞麗市職業中學暑期實訓教室里匯成一片。十余名緬籍新生指尖牽引棉線,在布料上練習走線。今天這堂服裝縫制工藝基礎課迎來一群特殊的旁聽者——緬甸國家電視臺的記者們,他們將鏡頭聚焦于這跨越國界的技能傳遞。 緬甸國家電視臺播音一級專家姬漂溫望著專注的學生們,有了一個疑問:“這些緬甸青年為何要來到中國學習技術?”校長丁麗仙道出緬甸青年來華求學的原因:“在這里,他們不僅能掌握一項立身技能,畢業后還可銜接中國專科、本科教育,或者獲得就業推薦。” 緬甸國家電視臺記者采訪瑞麗市職業中學的緬籍學生。字劍飛 攝 帶著對學校的初步了解,記者們又來到了學生的暑期實訓企業。“每天工作量有多少?”“未來的打算是什么?”姬漂溫俯身和緬籍學生交談。當得知產教融合模式將真實車間變為課堂的延伸,讓學生在創造價值中精進技能,文化課也同步推進時,姬漂溫評價:“這賦予學生為未來謀劃的能力。” 瑞麗沿邊產業園區環山片區廠房林立、貨車穿梭,這片產業“孵化器”與開放“試驗田”正煥發著活力。走進雅戈爾(瑞麗)有限公司的襯衫車間,中緬雙語標識下,風扇為忙碌的緬籍員工送去清涼。緬甸國家電視臺電視一級專家飄伊伊白的鏡頭,捕捉著工人們高效協作的身影。 “每周休一天,潑水節等重要節日放假,工資還能供養緬甸的家人。”一位緬籍員工滿意地說。公司負責人李宏偉向記者介紹:“目前我們吸納了4000余名緬籍員工,三道質檢后,他們縫制的襯衫合格率穩定在98%左右。”看著井然有序的生產線,聽著員工的心聲,飄伊伊白頻頻點頭,鏡頭記錄下的是方寸廠房情系胞波的一幕幕畫面。 雅戈爾(瑞麗)有限公司的緬籍員工。常遠 攝 記錄者說:用光影傳遞胞波情 研修班分享會上,緬甸記者們在筆記本上認真記下“胞波”“AI”“社會責任”等關鍵詞。抬起頭,目光交匯間是對媒體面臨的共同命題的思考。 中國外文局亞太傳播中心視覺設計部主任韋萬里在技術賦能傳播案例分享會上,以他的AI視頻作品為例,講述了創作背后的“看見”。韋萬里拍攝了上千張形態各異的鳥糞照片,從中挑選了十多張,借助AI分析、解構、重組,最終重構為極具抽象美感的藝術影像。“AI總能帶來不可預知的驚喜,它能把那些你拍不出來,甚至想不出來的靈感,用另一種可能性呈現。”韋萬里說,技術的驚喜,根植于對生活的“看見”,是善于發現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 緬甸媒體代表團參訪德宏州融媒體中心。字劍飛 攝 這份對技術與人關系的探討,引發了緬甸國家電視臺網絡媒體部副處長、媒體代表團團長都扎溫的共鳴。“AI所展現的動畫與視頻創造力,讓我們看到了AI從輔助工具躍升為‘創意伙伴’的可能。此行我們還看到了技術在農業、新聞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未來更希望兩國媒體人攜手,讓技術進步服務于兩國人民心與心的交流。”他說。 “我們是胞波友誼的見證者。”新華社國際部編委凌朔與緬甸媒體同行分享時,屏幕上閃過1956年中緬邊民大聯歡上那輛載著賓客的敞篷車、1993年中國向緬甸出口的鐵路客車運抵仰光、2025年奔赴緬甸震區的中國救援隊……同一個緬甸獨立紀念碑,在不同中國記者鏡頭里默默疊印下10年、20年、30年的年輪。面對地緣政治的復雜博弈與社交媒體的信息洪流,凌朔的堅守擲地有聲:“記錄歷史,捍衛真相,促進理解。”“我們要走向何方?”這個開放性的命題,留給了在場的每一位媒體人。 生發出的思考,最終內化為行動的坐標。緬甸國家電視臺播音二級專家扎扎莫的回答是:“我們要與時俱進用好新工具。但新聞報道的核心永遠是那份對腳下土地和人民的熱愛與責任,我希望和中國記者一道講好緬中合作、共同發展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