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滇南春日,南湖碧波蕩漾,岸邊的紅磚墻下迎來了一群特殊的身影。他們從華北烽火中跋涉而來,長衫染塵,目光如炬。這群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的師生們,將蒙自的海關舊址、洋行宅院作為課堂,讓這座邊城響起了與民族命運共振的讀書聲。 烽火遷徙:三校聚首滇南邊城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華北淪陷的陰霾籠罩在三校上空。為保存教育火種,北大、清華、南開被迫南遷,10月合并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2月南京淪陷后,1938年1月,學校決定遷至云南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因昆明校舍不足,北大校長蔣夢麟于3月考察蒙自,并于15日會議決定:理工學院留昆明,文法學院合并為“西南聯大蒙自分校”,由鄭天挺、王明之、楊石先赴蒙自籌設。 4月,師生們輾轉抵達蒙自,這座滇南小城以包容接納了他們。蒙自海關稅務司署(文瀾鎮群樂社區南湖南路1號)的回廊成了課堂,哥臚士洋行(文瀾鎮玉皇閣社區南湖北路)的閣樓住進了聞一多、鄭天挺、丁潔等教授與男同學,法國領事府(文瀾鎮東村)成了教員的宿舍。女同學們棲身于士紳周子蔭家花園的頤樓,三層樓宇迎南湖湖風,徹夜不息的風聲中,學子們憂國思鄉難眠,便戲稱其為“聽風樓”。朱自清、吳宓、吳晗、潘光旦等教授則分別借住大井杜家大院、桂林街王家宅院(市區桂林街35號)前樓和東門外李家大院。當地政府騰挪校舍,士紳熱情相助,百姓端茶送水,讓流亡師生在異鄉尋得治學之地。 這些保存完好的建筑,后來皆獲殊榮:蒙自海關舊址(含稅務司署、法國領事府、法國監獄、法國花園、哥臚士洋行)2006年5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家宅院(文瀾鎮武廟街)2003年12月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王家宅院也于2012年1月入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弦歌不輟:課堂內外的救亡擔當 師生到校次日,便以“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信念投入教學。課堂上,知識的傳授始終與抗日救亡相連。聞一多、朱自清等教授拖著行囊帶來的書籍,成了珍貴教材;在海關、領事館的舊址里,他們將課程內容與民族命運結合,讓每一堂課都充滿家國情懷。課堂之外,進步火種在蒙自點燃。共產黨員力易周與“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云南地方隊部”成員辛毓莊、郭松樊等,在蒙自文廟開辦“民眾夜校”,200余名失學成人前來學習。課程緊扣抗日主題,教唱《大刀進行曲》《打回老家去》《游擊隊歌》《救亡進行曲》《松花江上》等歌曲,師生與蒙自人民的情感在歌聲中凝聚,進步思想得以播撒。 愛好文藝的向長清、劉兆吉、穆旦(查良錚)等20余名學生,發起組織“南湖詩社”,請聞一多、朱自清擔任導師。他們不定期出版《南湖詩刊》壁報,舉行詩歌座談,邀請教授演講,用詩句抒發愛國情懷。部分學生深入社會調查:到蒙自郊外了解農民生產生活,去個舊考察錫礦工人勞動條件與工資待遇,探究個碧石鐵路的歷史與現實問題;還有學生收集城區抗戰對聯,在聞一多的指導下采寫民歌。 這些實踐讓知識走出課堂,與社會現實碰撞出火花。1938年抗戰一周年時,西南聯大文法學院與蒙自各界共同開展抗日救國募捐活動。師生踴躍捐款2000余元,居蒙自各界之首,在其帶動下,百姓紛紛解囊捐款,抗日熱情空前高漲。 短暫駐足:精神豐碑永照山河 1938年8月,因蒙自分校管理不便、圖書資料匱乏、辦學條件有限,且國民黨中央初級航空軍官學校遷蒙需占用校舍及空地,文法學院決定遷回昆明。月底考試結束后,師生陸續離去。雖僅在蒙自辦學一學期,卻意義深遠:宣傳了抗日救國思想,傳播了反帝反封建精神,促進了邊疆文化教育,為蒙自的文明進步注入強勁動力。 西南聯大存在的9年間,畢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共3882人。1948年國民黨中央研究院評選81名院士,其中27名出自西南聯大,占三分之一;1955年評選的233名學部委員中,近三分之一來自該校;中國“兩彈一星”研發受表彰的23人中,8人畢業于西南聯大。 這些數字印證了聯大在教育史上的卓越地位,而蒙自分校的半年歲月,同樣是這座豐碑上璀璨的一頁。 如今,南湖邊的舊址群靜靜矗立,紅磚墻、舊窗欞間,仿佛回蕩著當年的瑯瑯書聲。西南聯大蒙自分校的故事,是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中堅守教育使命的壯舉,它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多么艱難,總有一群人以知識為炬,以信念為光,為民族保存文明火種,照亮復興之路。這段歷史,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中,熠熠生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