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觀看館內的少數民族服飾。 ?通訊員 劉瑜澍 文/圖? 一方刻著中原篆法的傣族土司印章,見證著邊疆與中原的“政治聯姻”;一張南洋華僑機工為前線運送物資的照片,訴說著抗戰時期各民族的“生死與共”;一碗德昂族酸茶與藏族酥油茶的“跨界特調”,折射出當代生活的“美美與共”……在云南德宏州博物館,文物不再是沉默的見證者,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態信使”,用兩千年的文明互鑒史,書寫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生動注腳。 文明交匯的“南方絲綢之路” 德宏州博物館以“南方絲綢之路”為主線,系統梳理了從西漢“蜀身毒道”到近代滇緬公路的變遷歷程。綿延兩千多年的南方絲綢之路,雖經千年而不衰,見證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唐宋時期興起的茶馬互市,使一條條從高山峽谷、叢林草莽之中踏出的茶馬古道,經德宏一直往南亞和東南亞延伸,滿載著滇茶、滇鹽、蜀布等特產出去,又將戰馬源源不斷地供給中原。西漢“蜀身毒道”的青銅器(如龍江型不對稱銅鉞)與東漢的“朱提堂狼器”印證了德宏作為“西南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地位;唐代“驃國樂”的傳入與宋代“茶馬互市”的繁榮,在館藏馬幫銅鈴中得到具象呈現,實證了德宏作為古代商路關鍵節點的輝煌歷史;特別展出的“勐卯古國”貝葉經、傣族土司印信等珍貴文獻,生動還原了邊疆古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風貌;滇緬公路的血淚史與南僑機工圖文展示,訴說著這條“抗戰生命線”如何承載民族存亡的重量。 文物探尋中的“根脈認同” 德宏州博物館與西雙版納州民族博物館聯袂推出的“受印守土安邊固疆——云南傣族歷代土司印章展”,通過80余方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印章,揭示了傣族文化與中原文明的交融脈絡。清代晚期至民國時期,傣族土司、屬官不僅鑄刻名章,更創作高雅閑章,印證了邊疆地區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深度。德宏州博物館致力于實施珍貴民族文物(古籍)保護項目。2024年完成了中國少數民族文物圖譜工程上報少數民族文物近100件套,重點推進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已全面完成實地調查工作,復查三普文物353處,新發現文物58處。其中盈江縣發現“邊疆人民感黨恩”的石刻一處,上面刻有“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等字樣。 可移動文物中還新增少數民族土司擁護共產黨的檔案資料。1950年8月8日,為了切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芒市司代辦方克光、隴川司官多永安、遮放司官多英培、勐卯司官衎景泰、勐板司代辦蔣家杰等在芒市司署召開會議,共同草擬衷心擁護解放的誓詞,并鄭重在誓詞上簽字畫押。誓詞為:“謹以至誠擁護中央人民政府,遵照毛主席訓示,努力完成自治工作,協助解放部隊肅清各司境內特務、土匪,以服務群眾為己任,盡忠職守,決不蒙飾。倘如違反國家法令,抑有陽奉陰違情事,愿受政府最嚴厲之處分。謹誓。” 這些展覽和文物的發現都印證了邊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重要成員,詮釋著各族兒女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優良傳統。 文化傳承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為積極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德宏州博物館依托州內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等,打造了一批文博研學基地,讓各族青少年在“看得見摸得著”的中華文化熏陶中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如,在州博物館組織的小小講解員培訓研學中,安排了傣族剪紙、德昂酸茶制作、傣陶制作等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以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分享式的鮮活做法,讓青少年切身感受當地人文氣息和民風民俗,深刻感悟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讓博物館成為各族群眾享受祖國大好河山、感悟中華文化、增進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陣地。遇到傳統節日、民族節慶等契機,博物館還會舉辦民族文化、非遺傳承項目展示等社教活動,引導游客互動交流,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游客心中,促進各族群眾在節慶活動中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為擴大影響,博物館還開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物展品征集。通過對反映邊疆反帝反封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反映民族團結、體現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文物的征集,逐步形成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和發展為主線的可移動文物庫,為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等專題展打下基礎。從絲路商道的青銅器到抗戰烽火的老照片,從土司印章的文化交融到非遺活態的傳承創新,德宏州博物館以文物為媒、以歷史為鑒,詮釋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深刻內涵。在這里,每一件展品都是民族交融的見證,每一場展覽都是文化自信的宣言,而每一次互動,都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種子。這條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之路,正續寫著新時代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