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中共云南省委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組織開展的“興滇潤邊新時代文明實踐帶”云南省第四屆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展示交流活動在昆明舉行,活動通過宣講展示、項目路演、現場交流等多種形式,展示全省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創新成果,為文明實踐工作注入新活力。我市2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和1名宣講員入選省級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取得歷史最好成績。 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臨滄臨翔先鋒服務隊“喚醒山中靈雀”AI 點亮鄉村孩童科學夢想志愿服務項目獲評省級二類項目。該項目由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臨滄臨翔先鋒服務隊實施,旨在以AI技術為教育賦能,激發山區青少年科學夢想,助力鄉村兒童科學素養與全面發展。 “喚醒山中靈雀”AI點亮鄉村孩童科學夢想志愿服務項目以“一種精神、兩個陣地、三項載體”為核心框架:“一種精神”點亮科學信仰的燈塔,邀請院士專家開展科普講座10余場,覆蓋3000余人次;“兩個陣地”筑牢科教落地根基,建成2所人工智能科創實驗室,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團隊聯動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周末課堂做到科教下鄉,利用AI工具,為授課注入新鮮活力;“三項載體”構建全鏈條培養體系,開展人工智能啟蒙實驗課,組織開展“科學實踐高校行”赴華中科技大學等院校研學,組織青少年以問題為導向,項目化開展AI創意實踐。 “喚醒山中靈雀”AI點亮鄉村孩童科學夢想志愿服務項目自2023年3月起開始實施以來,累計開展活動112次,出版1本科普讀物,促成17名山區學生考入華中科技大學,10余人獲省級科創獎項,3人入圍國家級競賽。項目獲第七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被《光明日報》等國家級媒體報道65次,推廣至5省7地。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紅十字會“胞波連心橋”臨滄市耿馬中緬雙語紅十字志愿服務項目獲評省級三類項目。該項目由耿馬縣紅十字會組織實施,是臨滄市主動融入全省“興滇潤邊”新時代文明實踐帶建設的重要探索和實踐,旨在充分發揮紅十字組織民間外交重要渠道優勢,多形式開展雙語跨境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加強與緬甸周邊地區的交流合作,提高邊疆社會治理水平,維護邊境安全穩定,促進中緬民心相通,助推中緬印度洋新通道建設。 “胞波連心橋”臨滄市耿馬中緬雙語紅十字志愿服務項目通過建立“語言橋梁”服務機制,深化“走出去+請進來”雙向合作,實施“小而美”的民心項目,多方鏈接資源,在耿馬縣邊境地區廣泛開展應急救護、健康防疫、邊境維穩、人道救助、助學幫扶、地震救援、法律援助等雙語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用人道主義凝聚文明共識,深化民間交流交往,搭建起了中緬胞波間的“連心橋”。 “胞波連心橋”臨滄市耿馬中緬雙語紅十字志愿服務項目實施三年來,累計開展志愿服務活動37次,贏得了兩國邊民的廣泛贊譽,得到了上級紅十字會和縣委、縣政府的充分肯定。項目在第五屆云南省紅十字公益項目大賽中斬獲銀獎,在2025年全省紅十字會系統組織建設和志愿服務工作會議上作經驗交流。相關活動信息在新華網云南頻道、中國紅十字報等各級媒體刊發。 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龍乃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站長趙愛軍獲評省級三類宣講員(團隊)。作為“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獲得者,趙愛軍充分發揮“云嶺先鋒講師”作用,創新采用佤漢雙語模式開展宣講。他深入挖掘“班洪抗英”等本土紅色資源,將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群眾語言,五年間累計開展宣講1500余場,覆蓋聽眾5萬余人次。其宣講足跡從邊境村寨延伸至省委社工部、云南大學等省級機關和高校,既在田間地頭用“火塘夜話”講解強邊固防政策,也在機關企業以案例教學闡釋民族團結要義,成為邊疆地區廣受歡迎的“理論傳聲筒”。通過把抽象理論與佤鄉巨變相結合,有效引導各族群眾筑牢“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根基,努力為邊疆穩定發展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趙愛軍以《踐行“三好”囑托,做新時代邊疆“當家人”》為題,系統介紹了滄源縣和龍乃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滄源縣邊境村老支書們的重要回信精神的實踐成效。在建設美麗家園方面,創新推行“網格化+積分制”治理模式,2024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367.3萬元,生動詮釋了村民“比甘蔗還甜”的幸福生活。維護民族團結方面,將“傣族讓壩、佤族下山”的民族團結傳統與時代楷模鮑衛忠司法為民經驗相結合,努力打造維護好民族團結的傳承地。守護神圣國土方面,龍乃村創新“黨員+網格員”制度,3.9公里邊境線上形成“全民皆哨兵”的守邊格局,讓“班洪抗英”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光彩。 活動現場還同步開展了“一州市一品牌”文明實踐市集活動,我市打造“三好臨滄”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的經驗做法和“堅果小子”等系列文創產品進行了現場展示,受到了群眾的青睞。 (來源 臨滄日報 編輯 付元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