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隆陽區瓦窯鎮龍舞村以人居環境小切口撬動鄉村振興戰略,立足自身實際,打造“干凈整潔、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村容村貌,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黨建領航聚合力,村容煥新展新貌。綠美鄉村的核心是“為了群眾”,更要“依靠群眾”。隨著全鎮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號角吹響,龍舞村“兩委”與駐村工作隊迅速行動,先后召開村支委會、村“兩委”班子會、村小組長會及村民代表會,層層傳達政策、凝聚共識,深挖集體智慧,探尋契合龍舞村集體經濟薄弱現狀,且能兼顧民生改善、環境美化與生活理念革新的規劃方案。一份份草稿累積至四五十張,村民們也從“怕麻煩、不愿改”轉變為主動算“環境賬”“長遠賬”。經過多輪討論,全村上下最終達成共識:借綠美鄉村建設東風改善人居環境,從公共基礎設施完善、養殖糞污集中處理、房前屋后生活垃圾清理、村容戶貌清理等多方面發力,明確責任分工,力爭兩個月內撕掉“臟亂差”標簽,讓龍舞村煥發新顏。 盤活資產解難題,規范停車促增收。龍舞村平地稀缺,“停車難”成了村民的煩心事。隨著村民生活水平提升,私家車保有量逐年增加,加之外來販賣蔬果零食、收購牛羊與核桃等農副產品的車輛頻繁進出,村內有限空地常被擠占得滿滿當當,不僅易引發擁堵,還存在擦碰等安全隱患。群眾的“急難愁盼”,便是村“兩委”的工作導向。龍舞村通過走訪調研、召開村民代表會,決定借此次人居環境整治,盤活閑置資源,將早已停用的原龍舞村小學場地與旁邊的村活動場所整合改建,僅拆除小學約5米圍墻,便解決了車輛轉彎進入難題,成功規劃出可容納30余輛車的停車場兼臨時避難場所。此外,村里計劃制定標準,對進入停車場的外來車輛收取少量管理費,既規范停車秩序,又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民生改善”與“集體增收”的雙贏。 清除雜草亮路燈,照亮夜路暖民心。“以前黑燈瞎火,下夜班回來真害怕;現在路燈亮堂堂,路邊比人還高的雜草也清得干干凈凈,再晚回來都踏實!”看著村道上新裝的路燈,幾位在瓦窯集鎮上班的村民笑著說。此前,龍舞村唯一一條進出村的道路,每到雨季,雜草便瘋長,不僅占據半幅路面影響通行,還成了蛇蟲藏身之處;夜晚,在老營工廠上夜班及晚歸的村民出行常需“摸黑”,安全隱患極大。村“兩委”成員組織在家黨員志愿者及全體公益崗人員行動起來:鐮刀、鋤頭齊上陣,用一周時間清理道路兩側近3公里的雜草,讓路面恢復整潔通暢;同步利用駐村工作隊隊長工作經費,新裝31盞太陽能路燈,從傍晚到凌晨持續亮燈,填補了龍舞村與馬轉彎村道路的路燈空白。如今,雜草消失,路燈明亮,村民夜間出行無需再“打手電、貼墻根”,孩子們傍晚在路邊玩耍、老人飯后散步聊天,都多了份安心。這樁樁實事,照亮了夜路,更溫暖了民心。 精雕細琢煥新顏,延伸美麗惠民生。綠美不是“面子工程”,必須兼顧生態效益和民生需求。環境整治過程中,先啃“硬骨頭”,清理陳年垃圾50余噸,拆除亂搭亂建的豬圈、柴房1處;各家整理柴垛、農家肥臨時堆放點、污水處理設施28處。此外,駐村工作隊全員出動,發揮“智囊團”作用,與村民商討制定村規民約上墻計劃,推進村委會院內辦公環境“軟裝”、村道路美化點綴、文化標語宣傳等工作。 “眾人拾柴”的氛圍,為龍舞村宜居環境創建注入持久動力。生態修復上,村里不搞“一刀切”綠化,結合龍舞村牲畜放養習慣,“見縫插綠”“因勢造景”,在村道及房前屋后高處種植綠蘿、吊蘭,既利于排澇又賞心悅目。更貼心的是“微改造”,對無力修復的破舊老屋重新修繕,為老舊房屋外墻刷上米白涂料并繪制墻畫。 隨著整治推進,龍舞村村民從思想上主動愛護環境,亂倒垃圾、牲畜糞便隨地可見的現象大幅改善。同時以“村規民約”進行約束,讓“一時美”變為“長久美”。這場由村黨組織領航、群眾主導的“綠美革命”,不僅改變了龍舞村的模樣,更點亮了鄉村振興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