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紅嘴鷗究竟從哪兒來?冬季后她又去了哪兒?”這個昆明人期待和追問了三十年的問題,終于有了確定的答案。18日下午,記者從“海鷗去哪兒”科學探秘活動成果發布會暨紀錄片首映儀式上了解到,來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分別來自蒙古共和國烏布蘇湖、吉爾吉斯湖流域、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南部地區和新疆的博斯騰湖流域。 GPS定位 “她”來自貝加爾湖畔 據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伍和啟介紹,從34只攜帶衛星定位裝置的紅嘴鷗監測數據來看,可以確定,來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分別來自蒙古共和國烏布蘇湖、吉爾吉斯湖流域、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南部地區和新疆的博斯騰湖流域。而每年春季海鷗飛離昆明后,一是經過四川、陜西、寧夏、內蒙古,穿過蒙古國最終到達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貝加爾湖;二是從昆明出發,經過四川、陜西、甘肅、寧夏、內蒙古,在蒙古國西北穿越沙漠,最終到達烏布蘇湖區域停留;三是從昆明出發,經四川、青海、甘肅,沿河西走廊進入新疆,沿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抵達博斯騰湖。 紅嘴鷗冬季在昆明的活動大致分為三個時期:越冬早期(11-12月)、越冬中期(1-2月)和越冬末期(3-4月),在不同時期紅嘴鷗會選擇不同的地點作為夜棲地,都基本穩定在滇池周邊的滇池西岸、西華濕地、白魚口濕地沿線以及滇池東岸的福保濕地,海東濕地等附近水域。而在白天,紅嘴鷗總是成群沿著大觀河或從海埂大壩進入城區,在環西橋、翠湖公園等地集中活動,這些也是市民集中喂食的區域。每天下午16點以后,紅嘴鷗又成群從翠湖公園的東南方向返回滇池外海,結束一天的活動。衛星數據還顯示,部分海鷗有著驚人的活動能力,它們中的一些甚至飛到了陽宗海、江川的星云湖等滇中的一些高原湖泊,最遠的是飛到了楚雄的祿豐,說明有的越冬海鷗一天的活動范圍也超過150公里。 “海鷗去哪兒”全程記錄“人”“鷗”情誼 據介紹,為進一步通過科學手段對紅嘴鷗進行研究,解開與紅嘴鷗有關的“未解之謎”,同時展示昆明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成就,塑造城市品牌,凸顯城市魅力,讓海鷗這張名片在昆明城市環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昆明廣播電視臺聯合昆明市林業局精心策劃推出了“海鷗去哪兒”大型科學探秘行動,通過科考手段記錄海鷗遷徙密碼、探尋海鷗活動軌跡、揭開海鷗生態謎團。 “海鷗去哪兒”大型科學探秘行動從去年12月2日正式啟動到今年3月6日,項目組先后三批放飛了34只攜帶衛星定位裝置的紅嘴鷗,目前已經從這些科考樣本中接收到了三萬兩千多條數據,這些數據清晰地描繪出了海鷗在昆明的生活習性、活動路線和棲息地。 記錄片完整呈現昆明“海鷗去哪兒” 隨著海鷗飛出國境繼續北遷,昆明廣播電視臺“海鷗去哪兒”科學探秘行動項目組一行也是一路北上跨越中、蒙、俄三國,行程上萬公里,沿途追蹤紅嘴鷗遷徙路線,尋訪蒙、俄當地居民及鳥類專家,拍攝紅嘴鷗落腳于蒙古吉爾吉斯湖、烏布蘇湖、俄羅斯貝加爾湖棲息繁殖的情況。攝制組此行不僅深入到條件惡劣的無人區,而且行程上萬公里全程跟蹤拍攝,于近期完成了科學探秘紀錄片《海鷗去哪兒》的攝制。 據介紹,紀錄片《海鷗去哪兒》拍攝周期歷時近一年,既收集到了30年前紅嘴鷗第一次蒞臨昆明的珍貴歷史資料,又真實記錄了通過科考手段記錄海鷗遷徙密碼、探尋海鷗活動軌跡、揭開海鷗生態謎團的各個階段和過程, 既揭示了紅嘴鷗與昆明這座城市結下不解情緣的外因和內果。 今年三月份以后,在昆越冬的紅嘴鷗陸續踏上了“返鄉”遷徙路,根據追蹤數據的反饋,國內的四川綿陽、寧夏銀川及內蒙古等地都是紅嘴鷗遷徙路線上的“驛站”,飛離昆明的紅嘴鷗均會在這些地點停留歇腳,攝制組將再次踏上征程,繼續追尋海鷗的腳步。 另悉,市民可在昆明電視臺網站上觀看紀錄片《海鷗去哪兒》,紀錄片《海鷗去哪兒》也將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云南電視臺國際頻道播出。(云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