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記者前往“跳菜之鄉”南澗彝族自治縣采訪,一路上山清水秀、民居靚麗,男女老少的臉上掛滿燦爛的笑容。心中不禁連連欣喜:“南澗今朝不‘難見’,舊貌新顏刮目看。” 近年來,南澗縣委、縣政府按照“提升全民素質、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優勢產業、抓實項目建設、強化招商引智、創新發展模式、促進科學發展”的工作思路,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迎難而進、主動作為,全力以赴穩增長、攻堅克難促改革、多措并舉惠民生,全縣經濟平穩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和睦、人民安居樂業。 縣委書記吉向陽、縣長王紹基充滿信心地說:“南澗將以慶祝自治縣成立50周年為契機,進一步解放思想,攻堅克難,加快改革步伐,扎實抓好民族團結、扶貧攻堅、項目投資、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等各項工作,確保2018年實現脫貧摘帽,努力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開門見“山”的美麗彝鄉 “我們在50年前開始種茶樹,最主要的原因是防止水土流失。如今,荒山變綠了,老百姓也過上了好日子。”81歲的李正林是羅伯克茶廠創始人,他指著公郎鎮鳳嶺河源頭的萬畝茶山感慨萬千,“過去,遇到暴雨就時常發生泥石流,村民在村里住不成了只好搬到山頂搭窩棚。這幾年來,村里的新房越來越多,越來越漂亮!” “我們每年要加工核桃500多噸,付給農戶的核桃款達1300多萬元。”公郎鎮核桃加工戶盧文紅向記者介紹,核桃來自于周圍群眾自家種的核桃樹,加工的核桃俏銷北上廣。在公郎鎮,像他一樣的核桃加工戶還有20多家。公郎鎮黨委書記時增德介紹:“目前,全鎮累計種植泡核桃14萬畝,年產干果7100噸,年產值約1.5億元,農戶平均收入約1.8萬元,實現了“家家有核桃,戶戶有收益。” 長期以來,“山體破碎”是南澗人的心頭之痛。據林業部門查證,1974年森林資源普查,全縣森林覆蓋率為24.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山清水秀之日,就是南澗脫貧致富之時。”一位縣領導離任時曾這樣感嘆。 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生態立縣、環境優先”戰略,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深入推進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推進柴改煤電氣、綠色家園行動計劃,建設“森林南澗”。“十二五”以來,全縣新增造林面積22.6萬畝,比“十一五”末增長22.1%。森林覆蓋率達65%,比“十一五”末提高4.4%。新建了一大批農村戶用沼氣池、節柴灶、太陽能熱水器,全縣森林防火、地質災害防治、節能減排等工作成效明顯。無量、公郎、寶華、碧溪等4個鄉鎮被命名為省級生態鎮,擁政、回龍山等50個村被命名為州級生態村,南澗一中等5所學校創建為省級綠色學校,鳳凰山候鳥遷徙通道創建為省級環境教育基地…… “我們坐擁名山秀水!”當地朋友自豪地說,有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知名度持續攀升的“櫻花谷”、養生圣地“無量藥谷”、高峽平湖的小灣山水風光、碧綠無垠的萬畝生態茶園。 如今,南澗縣立足“高山、生態、凈土”的環境優勢,以“一片煙、一杯茶、一個核桃、一頭牛、一只雞、一棵藥”為主的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一個又一個的山村呈現出“民富、景美、人和”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