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孜州“以全域旅游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為總基調,把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與旅游扶貧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按照“旅游發展促進脫貧致富,扶貧開發助推旅游發展”思路,就旅游扶貧工作,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創新,在廣袤的青藏高原地區,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 以基礎建設保障脫貧。堅持交通先行,不斷豐富旅游進出口通道,提高甘孜旅游可進入性;完善景區內部及周邊交通網絡,在提升旅游搬運能力的同時改善貧困地區道路交通條件;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推動水電、通訊、城鎮、生態停車場、綜合服務站、游人中心、應急救援、標示標牌等基礎服務設施建設,為群眾旅游脫貧創造條件。 以景區建設促進脫貧。一是依托已建景區帶動脫貧致富。比如:通過近幾年亞丁景區的發展,稻城縣由“8.7”扶貧的省定貧困縣,到去年縣級財政收入突破1個億,城鄉居民年均收入達到1.7 萬元。二是依托在建景區拓寬增收渠道。比如:“木雅風景區”以“政府+公司+貧困村”的模式進行開發,工程建設以使用當地勞動力為主,景區開發公司為當地居民購買醫保、社保。農民以房屋、宅基地、草場、森林等資源,采取股份制、合伙制、合作制等形式,參與景區開發并從中獲得收益。 以旅游商品開發帶動脫貧。一是加快旅游商品研發,引導群眾為賣種,為旅游而產,打造“圣潔甘孜”區域公共品牌。圍繞“酒、肉、果、蔬、茶、菌、藥、水、糧、油”十大產品和非遺文化、情歌文化、紅色文化、格薩爾文化等主題,研發各類商品。二是鼓勵企業投資旅游商品開發。萬眾創新,支持大眾創業,參與旅游商品開發和生產,有效延伸產業鏈。三是帶動群眾就業和增收。如:德格縣麥宿地區通過藏藝通公司開發藏族傳統生活用品和佛教用品,直接帶動700余名群眾就業,間接帶動3000余名群眾致富。 以專合組織引領脫貧。一是成立專業合作社。按照“尊重農民意愿、尊重市場規律”的原則,組建村集體經濟主體,并給予稅收、用地等優惠。如稻城拉木格村成立野生菌干片產銷合作社,2016年僅通過電商渠道村集體純收入就達到3萬4千余元;二是建立旅游行業協會。支持成立餐飲、酒店、運輸、手工藝等旅游行業協會,推動旅游商品開發和文創產品打造,規范旅游經營秩序。三是深加工企業的原材料從鄉村合作社中定點購買,努力實現產品共建,品牌共創、利益共享。 以鄉村旅游加快脫貧。一是實行整村推進旅游扶貧。整合資源,集中財力、物力對貧困村的住房、綠化、公共基礎設施等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建設有特點的美麗鄉村,開拓鄉村旅游市場。二是指導建設鄉村酒店。制定了《甘孜州鄉村酒店建設與管理導則(試行)》,按照“三去三加”(去瓷磚、去水泥、去公園化,加水、加綠、加文化)的辦法,已有本土化、自然化、特色化的鄉村酒店星級84家。三是將鄉村自然資源開發與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結合,展現鄉村旅游的魅力。如:瀘定縣櫻桃節從以觀光和休閑為主,向集觀光、采摘、休閑、度假、娛樂等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 拓展開發鄉村攝影、徒步慢游、體育健身、養生養老、研學旅行等新業態,提高了旅客的參與率和回游率。 以人才培養支撐脫貧。一是依托中山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四川旅游學院、四川民院、省藏校和州職業學校,抓緊培養旅游人才。二是并采用短訓、輪訓等辦法,對旅游經營、管理、從業人員進行提升培訓。三是送教上門,整合本地旅游、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教育、農業、扶貧、文化等培訓資源,上門對群眾進行旅游服務培訓指導,激發農牧民從事旅游的積極性,提高旅游服務接待能力。四是鼓勵旅游企業或有資質的相關機構對貧困農戶進行經營管理、食宿服務、接待禮儀、傳統技藝、導游解說、文藝表演、市場營銷等培訓,促進當地群眾就業。五是鼓勵先富幫后富、先富帶后富,讓貧困群眾從旅游業發展中獲得穩定收益,提高旅游扶貧的精準度和有效性。 以對口支援助推脫貧。充分發揮廣東對口支援、省內“7+20”等援助地區的作用,以產業扶貧為抓手,以重點項目為載體,宣傳推介甘孜州旅游資源,鼓勵“華僑城”等大型旅游企業到甘孜州開展旅游投資,幫助甘孜州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市場,變輸血援助為造血援助,物質援助為理念援助,單一援助為整體援助。 以智慧旅游提升脫貧。通過實施“互聯網+”戰略,推動傳統管理方式向現代管理方式轉變,鼓勵旅游經營主體發展旅游電商,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住宿、購物、餐飲、娛樂、出行、文化等信息查詢和在線交易服務,做好產品的電子商務平臺展示、網絡銷售和推介;實施智慧旅游工程,全州統一的旅游信息數據共享交換中心和旅游綜合監管平臺、旅游團隊管理系統、旅游資訊網、手機APP等正在建設和完善中,屆時將更有效的對旅游進行數據收集、監管、營銷,暢通游客溝通渠道,提升服務水平。 以優惠政策支持脫貧。一是支持貧困戶發展鄉村旅游,在貼息貸款、移民搬遷、危房改造、地災救助等多方面給予疊加扶持。二是建立旅游資源開發利益共享機制,處理好政府、企業、群眾、寺廟、鄉鎮等間的利益關系。規定景區開發企業的扶貧義務,要求企業優先吸納貧困戶勞動力就業,優先收購貧困戶生產的農副產品,帶動群眾增收脫貧。 (來源:甘孜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