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南州同仁市貢龍樹畫苑里,曲智的徒弟在繪制唐卡。劉希堯 攝 巍峨高聳的雪山、清澈靜謐的湖泊、牛羊成群的草甸……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到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一路旖旎風光盡收眼底。 地處高原之上,這里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但卻一度因交通閉塞、地形復雜、自然氣候等原因,成了“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 面對美麗背后的貧困,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在高原之上,繪就出一幅脫貧路上的美麗畫卷。 搬出來的幸福感 夏日的青海,山巒披綠。沿黃河岸行駛,記者來到了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一走進村子,露天沙灘、水上游樂碼頭、休閑文化廣場還有一排排整齊的藏式院落讓人目不暇接。 “那是金色太陽的恩情,猶如南瞻部洲的珍寶……”一處農家樂里,老板娘鬧尖措歡快地唱起了藏族歌曲?!爸灰獊砜腿耍叶紩?,希望我的歌聲能讓游客記住,下次還來我家吃飯!”鬧尖措高興地對記者說。 住新房,當老板,每天穿上干凈整潔的衣服喜迎八方游客。幾年前,這樣的日子鬧尖措想都不敢想。“以前在山上,用水要走3個小時的山路,一家6口人就靠種小麥、土豆維持生計。如今搬下來開農家樂,一年下來全家收入有8萬多元?!碧崞鹕畹淖兓[尖措笑得合不攏嘴。 因地處交通不便的淺腦山區,自然條件惡劣,2017年鬧尖措和來自尖扎縣7個鄉鎮30個村的251戶946人,搬到了現在的移民安置點。 如何“搬得出、穩得住”,還要“能致富”?德吉村依托黃河水利風景和交通便利等優勢,打造了鄉村旅游產業項目,如今搬下來的農牧民全都吃上了旅游飯?!俺碎_農家樂、經營特色小吃,我們還結合生態管護、旅游開發、產業扶持等積極開發就業崗位,解決了352人的就業,群眾真正實現了就近就地就業。”德吉村第一書記洛加才讓說。 據了解,目前黃南州已完成7374戶、28685名農牧戶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曾經黃河岸邊一塊貧瘠的土地,曾經偏遠草場飽含艱辛的牧人,如今易地搬遷,讓荒山變成了綠洲,讓夢想照進了現實,更破解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之困境。 牛糞變“金疙瘩” “一袋牛糞能賣8塊錢!我去年光賣牛糞就掙了3000塊!”說起自己的脫貧故事,家住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章達村的太太滿臉喜悅。 久治縣地處青海、甘肅、四川三省交界處,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每平方公里僅有3.4人居住。偏遠高寒、產業結構單一,使得這里的牧民增收渠道狹窄。 “以前我們家主要是靠政府各項補貼資金維持生計,有時候也會挖點蟲草,刨去吃喝,到最后人均一年收入才3000多元?!碧崞疬^去的苦日子,太太記憶尤為深刻。 2017年太太被精確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久治縣像他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共6243人,占全州貧困人口的3.2%。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面對這樣的難題,當地政府決定依托其畜牧業生產基地的優勢,通過“企業+合作社+牧戶”,做純牛糞有機肥的產業扶貧項目。 就這樣,牧民們用來燒火做飯、砌圍墻、蓋房屋的牛糞,變成了脫貧致富的有機肥。賣牛糞不僅可以賺錢,年底還可以分紅。太太說,第一次覺得只要自己勤奮,就可以輕松賺很多錢?!叭缃癯烁黜椦a貼,加上賣牛糞的錢,我一個人年收入就有8800多元,比之前翻了快3倍?!彼闫疬@筆收入賬,太太笑得合不攏嘴。 久治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滕亞廷告訴記者,有機肥加工廠成立后,已帶動了久治縣五鄉一鎮152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收益,戶均收益在1500元左右。 沒有找到路子時,貧困仿佛一座大山不可逾越,找對路子后,脫貧致富夢不再遙不可及。近年來,果洛州依托自身區域和生態優勢,發展有機化肥、藏雪茶等特色產業。通過一系列精準脫貧措施的有效落實,截至目前,全州累計實現近4.8萬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74個貧困村退出,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31%降至0,絕對貧困人口全部“清零”…… 一人學藝 全家致富 磨布、勾線、調制、上色、開眼……在黃南州同仁市貢龍樹畫苑里,著名唐卡藝人曲智耐心地給徒弟們傳授繪制技巧。在他的指導下,一幅精美的唐卡躍然紙上。 作為藏族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唐卡具有高度的考古價值和藝術價值。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唐卡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曲智的家鄉同仁,有著“中國唐卡藝術之鄉”的美譽。受環境熏陶,曲智一家從小對唐卡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愛。為了更好傳承唐卡藝術,2010年曲智和弟弟成立了畫苑?!俺苏椅覀儼輲煂W藝,村里的貧困戶、殘疾人,只要眼睛看得見,雙手可以工作,都讓他們留在畫苑畫唐卡。”曲智說。 打破門戶和男女之間的限制,向村里公開招收學徒,在曲智心里,傳承技藝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希望鄉親們能富起來。 一人學藝、全家致富。如今在曲智的畫苑里,一共培養了530名熱貢唐卡畫師,其中72人是本地建檔立卡貧困戶。曲智說,這幾年他們貧困戶的收入從8000元一下升到了12萬元,現在好多外地人都蜂擁而至過來學唐卡。 通過傳承傳統文化來進行造血式扶貧,不僅激發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還讓他們多了一份傳承非遺文化的責任感。黃南州作為西部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富集的地區之一,目前全州有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2019年年底,全州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4.17萬人,產業收入達11.4億元。文化產業不僅成為全州農牧民創業致富的重要渠道,也成為黃南州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如今,黃南州累計減貧5.01萬人,105個貧困村退出,實現絕對貧困全面“清零”,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采訪札記】搬下來,收獲穩穩的幸福 汽車沿蜿蜒公路行駛,從果洛到黃南,一路走來,藏族同胞們一張張開懷的笑臉比沿途風景更令人難忘。 曾經黃河岸邊一塊貧瘠的土地,曾經偏遠草場飽含艱辛的牧人,如今易地搬遷,讓荒山變成了綠洲,讓夢想照進了現實。 家,多少人遮風擋雨的避風港,又是多少人寄托鄉愁的一種情,更是他們改變命運的轉折點。 搬下來,尖扎縣德吉村一排排鱗次櫛比的藏式農家樂拔地而起,學漢語、學唱歌、學做菜、學經營,不在山上的日子,原來每一天都能穿上干凈整潔的衣服,唱著歌兒喜迎八方游客。 搬下來,澤庫縣東格爾社區的孩子們不用每天顛簸3個小時山路去打水;不用在草場擠牛奶的時候,還在為學業發愁。跋涉的縮短,換來了可以貼滿整張墻的獎狀;收到了心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還找到了能實現自己價值的穩定工作。不在山上的日子,原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夢想近在咫尺。 搬下來,破解了“一方水土難養活一方人”之困; 搬下來,貧困人口的強大內生動力正不斷被激發; 搬下來,圍繞易地搬遷的多項扶貧舉措還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搬下來,告別的是絕對貧困,而住進去,收獲的是穩穩幸福。 (來源:中國西藏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