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自林 趙德瑋 掩映在青山綠水間的工農村。該村位于維西縣攀天閣鄉政府西北方向,村委會駐地離鄉政府7公里,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共有村民574戶2133人,是一個集藏族、傈僳族、漢族等多民族聚居村落。 ?這是一個傈僳族、藏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在清末即有“武陵桃源”的美譽,清光緒年間劍川貢生楊麗拙向外人描寫了一幅葛天之世、 無懷之世的和諧畫卷。然而,這里在幾年前又曾一度令人“談村色變”,是工作組的“禁區”,外地客商的“禁地”…… 金秋時節,記者一行踏上了這片土地,只見路面干凈整潔,處處山明水秀,空氣清新,一幢幢藏式外觀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水間,村民和善友愛…… 是什么讓這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帶著一連串的疑問,記者走訪了當地的百姓以及基層領導,也隨之解開了維西縣攀天閣鄉工農村的嬗變之因。 ?曾經的“問題村”? 九月的工農村,金黃色的稻浪滾滾,不時傳來陣陣犬吠聲,老人們安詳地坐在自家院門外沐浴暖陽,神情愜意。在牛喚馬叫聲中,我們走進了工農村“兩委”大院。 “你們是到村里的第四撥記者。”村黨總支書趙紹蘭和村委會主任喃茂輝說。 村“兩委”辦公室里擠滿了前來咨詢辦事的群眾,“前兩天就通知下去各村民小組,幫助80歲以上的村民向民政部門申報高齡補貼……”兩人邊忙碌著邊向我們解釋。 辦公室里張貼著各種規章制度,在其中維護穩定的負責人圖表中,記者發現了有很多村民小組都有社區矯正人員,這意味著村里有多名刑滿釋放的人員。 “以前我們村是出了名的問題村,經常打架斗毆……”對于過去,喃茂輝并不掩飾:“以前工作組不敢進工農村,來了也要被打跑。曾經有一年村里舉辦了一次物資交流會,外地客商的貨物被偷走,甚至有的村民公然哄搶……” “村里有人到鄉里看電影與人發生口角,村里上百人也會聚集鄉政府‘討要說法’,即便是本村村民到鄉里賣點土特產,也會遭到村匪村霸們的搶劫。”稍嘆口氣,喃茂輝說;“當時最亂的就是村委會所在地大村的兩個村民小組,其他村民小組的人到鄉里都要繞道走。” “工農村是當時攀天閣鄉治安現狀的一個縮影。”鄉黨委書記董順華說:“上世紀九十年代,鄉里就先后發生過多起嚴重刑事案件,群體事件時有發生,一度出現攔路搶劫、攻擊鄉派出所的現象。”生于斯、長于斯的董順華看過了太多攀天閣以往的混亂,“平時鄉政府大街上經常有酗酒鬧事、小偷小摸、強買強賣、賭博等現象,有的村民上訪甚至到了北京……” 攀天閣的“亂象”如何治理?如何讓該鄉走上一條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之路?成為一道擺在縣鄉兩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重大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