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話·捎北京 王軍是獨龍江鄉孟頂小組村民,王軍說,以前不通隧道時,從他家到縣城坐車要9個小時,現在2個半小時就到了。(張彤 攝) 南澗苗族婦女楊汝銀: “我家日子會越來越甜” 冬日的陽光,灑滿苗族山寨。南澗彝族自治縣樂秋鄉樂秋村委會曬肚皮村苗族婦女楊汝銀說到扶貧開發帶來的變化,高興地表示:“我們的日子只會越來越甜。” “前幾年,村里人均收入只有700多元,如今人均收入突破4000元。”楊汝銀說。據悉,該村有31戶118人,人均耕地1畝、林地4.7畝,長期貧窮。自從18個縣直單位“點對點”幫扶,實施了農戶庭院、活動場所、基礎設施、致富產業培植、文化傳承保護、村民素質提升“6大工程”精準扶貧后,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如今,她的丈夫在湖北省打工,兒子在紅河州讀大專,她在家里發展養殖業,還種了200多棵核桃樹。她說:“感謝黨、感謝政府!” 記者 莊俊華 怒江農村經紀人歐春云: “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好” 清晨6時起床,上午收貨,下午送貨,晚上8時回家,這是歐春云一年四季不變的節奏。“雖然辛苦,但增加了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好了。”歐春云樂呵呵地說。 歐春云是瀘水縣大興地鎮卯照村維拉羅村民小組村民,長期以來一家5口靠3畝包谷地土里刨食,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幾年前,通過扶貧技能培訓,他成為一名農村經紀人,并通過鄉政府在信用社貸到3萬元。從此,歐春云每天身背竹簍,穿梭于秤桿、古登等鄉鎮的農村集市,收購土雞、蜂蜜、藥材等,再拿到六庫出售。 經過幾年辛苦努力,如今的歐春云年收入能達到10多萬元。他家建起了新房,還買了一輛皮卡車用來運送貨物,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記者 付雪暉 通訊員 李壽華 昭通李家山村村民李世信: “建房有補助地基全免費” 走進魯甸縣火德紅鎮新集鎮,只見新修的柏油路蜿蜒向前,一棟棟風格統一的小樓排列整齊,這里居住著來自大山深處李家山村的410戶受災群眾。 “建房子有補助、地基全部免費。”李家山村老屋基社村民李世信指著自家的兩層半小樓介紹道,地震導致老家的房屋倒塌損毀,他和其他村民一起整體搬遷到集鎮重建家園。 一年來,縣里堅持恢復重建與扶貧開發同步推進,他家最快建好房子、最早入住新居。妻子用一樓商鋪開了家小賣鋪代銷建材,他和兒子在集鎮重建的工地上干活,一年下來掙了八九萬元。“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李世信說。 記者 沈迅 蔡侯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