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開是迪慶州少數民族女性作家之一,她的散文集《年華的衣袖》自出版以來,引起州內外讀者的關注。這本圖文并茂的彩印文集,像一幅徐徐展開的傈僳族風情畫卷,以“戀”為經,以“情”為緯,在字里行間編織出個人成長的軌跡、鄉村變遷的剪影,以及一個民族在時代浪潮中的精神圖譜。不僅是作者個人生命歷程的深情回望,更是一部鐫刻著鄉愁與希望的時代備忘錄,讓讀者在書頁翻動間,既能觸摸到鄉土的厚重,也能感受到時代前行的脈搏。 《年華的衣袖》以“戀”為核心命題,巧妙地將“故鄉之戀”“時光之戀”“真情之戀”“山水之戀”四個部分串聯成有機整體。作者筆下的“戀”,并非單薄的情愫,而是如同傈僳族服飾上的刺繡,層層疊疊間藏著萬千滋味。《牽著母親的手幸福地走》,是對親情的眷戀,那雙手的溫度穿越歲月,成為幸福最質樸的注腳;《苦蕎花開》,是對土地的深情,苦蕎花的芬芳里飄著鄉土的堅韌;《小舅的阿尼花獨》則將民族文化的記憶融入情感,讓“戀”有了更深厚的文化根系。這些篇目以紀實與故事交織的筆法,將個人的喜怒哀樂與鄉土的呼吸緊密相連,讓“戀”字既有私人化的細膩,又有群體性的共鳴。 而貫穿全書的“情”字,更是讓這部作品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作者毫不避諱成長的艱辛,在《初中時光》里,“放牛、找豬草、烈日下薅包谷”的日常,與對入學通知書的期盼形成強烈對比,那份對知識的渴望在樸素的文字中閃閃發光;《端午·打麥》里,“淅淅瀝瀝的雨”與“機聲隆隆的四合院”相映成趣,既有傳統節日的溫情,又有時代進步的印記。這些情感不是刻意的煽情,而是從生活肌理中自然流淌出來的真摯,讓讀者看到一個女性在時代變遷中,如何用熱愛對抗艱辛,用真誠擁抱生活。 作為一部兼具個人記憶與時代敘事的作品,《年華的衣袖》最動人的莫過于對鄉村變遷的細膩書寫。在《山楂樹之戀》中,山楂樹不僅是村莊的地理標志,更是一代人的情感錨點,“士碑子”這個傈僳語名字里,藏著村莊與自然共生的密碼;《小鎮往事》里,從“背著相機的攝影人”到“發黃的老照片”,再到如今“通到家門口的鄉村路”,寥寥數筆便勾勒出小鎮從閉塞到開放的蛻變。這些文字沒有宏大的敘事,卻以小見大,讓讀者清晰地感受到,在黨的領導下,鄉村不僅在物質層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在精神層面煥發出新的活力——人們從“天不亮就起床趕街”到“車輛接送家門口”,從“人背馬馱”到“貨物暢流”,這些細節背后,是無數普通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也是時代進步最生動的注腳。 此外,書中對傈僳族風土人情的呈現,為這部作品增添了獨特的民族韻味。無論是“阿米老人家的籬笆房”,還是 “小鎮上的白族、藏族服飾”“樹枝上綻放著火紅的花朵”,都讓讀者看到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鄉村圖景。作者沒有刻意強調民族性,而是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讓讀者在感受鄉土情懷的同時,也領略到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年華的衣袖》就像作者輕輕拂過歲月的衣袖,抖落的是記憶的塵埃,留下的是情感的珍珠。它既是一部個人的成長史,也是一部鄉村的變遷史;既有對過往的眷戀,也有對未來的憧憬。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程志開一個人的幸福追求,更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對于讀者而言,翻開這本書,便仿佛走進了那個山楂樹掩映的小山村,與作者一同感受苦蕎花開的芬芳,一同見證小鎮的日新月異,在字里行間觸摸到時代的溫度與情感的厚度。這或許就是這部作品最珍貴的價值——它讓我們在回望過去時,更懂得珍惜當下,也更堅定地走向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