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四月,歐陽修回鄉祭祖,為了不驚動地方縣府,他決定改走水道,沿途投宿于碼頭客棧。這還流傳一段故事呢。歐陽修在回家路途中,有一天,信步來到一家酒樓用餐。酒樓老板一見客人是當朝副宰相歐陽修,便笑著招呼歐陽修稍坐片刻,一會兒,酒保給歐陽修端上來“三菜一湯”:第一道菜,是兩個煮熟的蛋黃,放在青蒜葉子上;第二道菜,是青菜葉鋪底,上面排放一行用煮熟的蛋白切成的小片片;第三道菜,是盤子里倒扣著兩個蛋白,周圍撒上細碎的白蒜花;一湯是用景德鎮出產的腰形瓷碗盛的湯,上面漂著幾塊長條形的豆腐。歐陽修一見桌上的菜,深知老板用意,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吃完后,酒樓老板問歐陽修,菜品如何?歐陽修回答說:“色香味美,又有詩意。”說著,歐陽修就吟誦起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酒店老板見歐陽修雅興正濃,連忙端來筆墨,請歐陽修揮毫寫下“醉翁樓”的店名。據說“醉翁樓”從此名揚天下。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北宋吉州永豐(今江西吉安永豐)人,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歐陽修自幼喜愛讀書,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母親鄭氏用荻稈在沙地上教他認字。歐陽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不僅開創了一代文風,而且入仕幾十年,勤政廉潔,兩袖清風。 有一年,朝廷舉行科試,歐陽修受命監考。一位朝廷一品官員的公子提著厚禮來見歐陽修,請求他給予關照,當場遭到歐陽修的拒絕,并將禮物擲出門去。事后,歐陽修的夫人楊氏膽怯地說:“他老子是朝廷命官,又官居一品,得罪不起呀!”歐陽修憤慨地說:“怕什么,大不了丟了烏紗帽,回江西老家去。” 歐陽修在汴京為官時的最大功績,便是擔任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科考的主試。北宋嘉祐二年龍虎榜,以其對后世的影響,堪稱千年科舉制最閃耀的一榜。當其時,歐陽修發起了古文運動,要求寫文章要向兩漢學,言以載物。然而,古文運動卻難以開展,因為當時科舉要的是“險、澀、奇、怪”的“太學體”。這一年,歐陽修當上了主考官,他力挽狂瀾,大筆一揮,所有太學體的考生一個不取,而蘇軾、蘇轍、張載、程顥、程頤、曾鞏、曾布、呂惠卿、章惇、王韶等人均榜上有名,這些人后來都成為北宋名臣和文壇大家。 歐陽修在地方為官,對政事實行的是“寬簡”政策,倡導和諧融洽的官民關系。這從他的名篇《醉翁亭記》中可以感受一二:“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歐陽修繼包拯后,擔任開封知府,史載“承包拯威嚴之后,簡易循理,京師亦治”。歐陽修治理開封府,不同于包拯的重典嚴法,他從建章立制入手,同時加強教化,引人向善,同樣把開封治理得井井有條。后人曾在開封府衙的東西兩側,給他與包拯各豎一座牌坊,一邊題“包嚴”,一邊題“歐寬”,以示比較。 歐陽修一生操守自持,守廉明恥,始終不變。《歐陽修集》記載,他在給為官的侄兒的信中說:“吾在官所,除飲食物外,不曾買一物,汝可安此為戒也。”他還反復叮囑侄兒,“守廉守貧,慎行刑”。可以說,歐陽修在《廉恥說》中論述的“廉恥,立人之大節”,既是他感嘆時局的肺腑之言,也是他為人處世的踐行準則。 (本文摘選自圖書《畫說廉政》) (來源:山西省圖書館宣傳推廣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