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3300米的迪慶高原上,一群來自上海、昆明、曲靖等地的教育工作者,用三年時光書寫了一段段跨越山海的教育情緣。如今,迪慶高考本科上線率突破50%;州藏文中學成功晉升云南省一級三等完全中學……這些成績的背后,是無數教育工作者用汗水澆灌的碩果,更是動人的幫扶故事在高原生根成長的見證。 課堂革命:從“輸血供氧”到“造血生肌” 曲靖市會澤縣茚旺高中的黃艷梅老師初到迪慶州民族中學任教時,面臨著全新的教學挑戰。她所接手的277班和270班學生基礎較為薄弱,班級整體成績亟待提高。面對這一情況,黃老師以極大的教育熱忱投入工作,深入研究學情,積極探索適合當地學生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黃老師根據學生實際接受能力,科學調整教學進度;在批改作業時,堅持為每位學生寫下個性化評語,并畫上鼓勵的“大拇指”符號;課余時間主動為學生義務補課,針對不同學生的知識薄弱點開展一對一輔導。通過不懈努力,在2025年省適應性考試中,277班躍居年級乙部第一,270班比肩“直播班”。 在迪慶州第一中學,來自鶴慶三中的葉瑩老師和幫扶團隊巧妙地通過講故事、演小品、做實驗,把抽象的定理變成生活場景。帶領學生將課堂延伸到大自然,在研學中感受生命的磅礴力量,讓學生們在歡笑中掌握知識。曾經,課堂上學生們總是低著頭沉默不語,眼神中透著迷茫與怯懦;如今,教室里卻洋溢著此起彼伏的討論聲,一雙雙明亮的眼睛里跳動著求知的光芒。 這樣的教學革新在迪慶全州不斷上演。截至目前,全州初中毛入學率高達114.86%,九年義務鞏固率為96.27%,高中毛入學率達95.09%,小學毛入學率為113.44%,2025年我州高考總上線率達100%,本科上線率首次突破50%,600分以上人數同比增加28.57%;實現了“低進高出”的育人奇跡。 師資鍛造:青藍相繼的“造血工程” “幫扶不僅要‘輸血’,更要培育‘造血’功能。”這句鐫刻在幫扶團隊教案扉頁的誓言,正是他們行動的真實寫照。他們深知,唯有激活本地教育的內生動力,才能讓高原教育真正煥發生機。 上海幫扶團隊走進迪慶州藏文中學,便量身定制《三年發展行動規劃》等多項制度方案,為學校規劃與治理筑牢根基。在信息管理上,團隊推動成立信息與傳媒中心,開通微信公眾號,搭建智慧校園系統與信息化教學平臺,實現校務、教研、教學全流程數字化升級。團隊創新推行扁平化模式,安排校級領導下沉一線參與管理,優化教育教學改革……一系列精準幫扶下,教師在各級教學競賽中屢獲佳績:2023至2024年,州級課賽獲獎從18項增至26項,更斬獲4項省級榮譽。近3年,10個課題成功立項結題,眾多教師入選省州級名師工作室與教研團隊,還組建了省級名師工作室與學科組,實現教育質量跨越式發展。 同時,幫扶團隊還架起兩地教育交流的“云端彩虹橋”,以“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方式,精心構筑起兩地教育共同體。“組團式”幫扶通過“一帶多、多帶一”、師帶徒、團帶團的幫帶機制,讓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本地教學實際深度融合,推動學校管理走向規范高效,逐步縮小與全省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為我州教育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優秀師資隊伍。如今,3所組團幫扶學校已創建學科團隊,形成“幫扶團隊引領、本校教師跟進”的良性發展格局,教育的薪火在高原代代相傳。 暖心護航:雪域高原的“教育綠洲” 在迪慶州一中,鶴慶三中幫扶團隊的住宿條件曾十分簡陋,但校領導的關懷無微不至。“沒有暖氣就添置取暖設備,沒有洗浴間就改造共用浴室,小區路燈壞了立即維修,這些暖心舉措讓我們深受感動。”葉瑩回憶道。州總工會每年定期開展慰問活動,州委、州政府領導多次實地走訪,“身體適應嗎”“生活上還有什么困難”等貼心問候,讓支教教師們倍感溫暖。 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之外,工作上的鼎力支持更讓幫扶教師們得以大展身手。州藏文中學讓幫扶教師擔任年級主任,香格里拉中學邀請團隊參與學校規劃,維西一中將校本課程開發交給幫扶教師。“學校給了我們充分信任,在州民族中學我們引入茚旺高中成熟的《教學教研體系優化方案》《教研活動管理》制度,以教研提質為‘牛鼻子’,重構高原教研生態。”曲靖市會澤縣茚旺高中幫扶團隊組長付廷發說。這種“放手使用”讓幫扶教師的專業能力得到充分發揮,也讓先進教育理念深度融入本地教育體系。 如今,76名幫扶教師的身影,依然在迪慶高原的教室、操場、辦公室間奔忙,137名浸潤計劃師生,正將新學的知識與理念,化作滋養高原教育的養分。正如葉瑩所說:“幫扶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一場關于希望的雙向奔赴,我們有幸被光照亮,也在努力發出微光。”在幫扶支教的教育長征中,迪慶的格桑花正迎著陽光,綻放出最絢爛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