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日至2日,白濟汛鄉傈研分會舉辦了為期兩天的首屆傈僳族木刮、瓦器傳承培訓暨傈僳族開播節祭山活動。精通起本、吉資、菊律“三大件”樂器的余新光、余明光、余國清、余貴榮等民間藝人為各村、組的120名學員傳授吹、拉、彈、唱技藝和木刮、瓦器傳統舞蹈,提高了學員的木刮、瓦器功底和水平。 2018年8月7日舉辦傈僳族《瑪米瓦器》研討會暨白濟汛鄉傈研分會成立一周年工作總結匯報會。民間老藝人余新光詳細介紹《瑪米瓦器》。余尚權的父親余貴生是《瑪米瓦器》的權威行家,他能說會唱,對余尚權搜集整理《瑪米瓦器》給予了大力支持,并收他為徒。與會者看了余尚權拍攝制作的《瑪米瓦器》視頻后給予了高度評價,也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和點贊。 2018年10月13日至15日,云南省民族學會傈僳族研究委員會四屆四次會議暨傈僳族遷徙走廊與一帶一路研討會在維西召開。白濟汛鄉傈研分會表演的舞蹈《傈僳族孝道禮儀——來亨措》第一次在研討會舉辦的文藝晚會上亮相,來自中國、泰國、緬甸、美國的與會代表對此節目的原生態表示贊賞。 一年多來,余尚權在調查走訪中發現共元村、思底村的傈僳族提前過春節的傳統習俗。共恩村的尼瓦器(鬼跳舞)比較獨特。就整個白濟汛鄉傈僳族木刮而言,有措魯木刮(老人調)、瑪米木刮(修墳調)、措史木史木刮(哭喪調)、措來木來木刮(情歌調)、名依木刮(勞動調)、咱花木刮(迎親調)、闊時木刮(過年調)、亨多木刮(起房蓋屋調)、阿尼洛木刮(放牛調)、阿月洛木刮(放豬調)等曲調各異的種類。陪同余尚權一起調查走訪的專家稱贊白濟汛鄉是傈僳族瓦器和民歌走廊,是很有挖掘整理和傳承價值的。 余尚權坦言道,他做傈僳族民族文化,只有靠家里的飯店收入支撐,許多與他一同做民族文化的創業者由于沒有短期回報而紛紛改弦更張。眼看家鄉的民間藝人不斷離世,他焦急、心疼。他說,他有一顆民族心、民族魂,挖掘搶救傈僳族文化責無旁貸。盡管困難重重,但他仍然信心滿滿。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今年他還考上了河北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函授)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