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繼光 迪慶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地名文化底蘊十分豐厚,給我們留下了不可替代的文化遺產。 公元前,秦統治勢力已達迪慶地區,大唐于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在今維西塔城建神川都督府。七世紀始,吐蕃、南詔、大元,直至摩些(納西)王都曾在此銳意經營,從而各民族語的地名紛紛誕生,而成為地方歷史的“活化石”、“活檔案”。 就從我家世居的香格里拉市獨克宗古城說起,它是不是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被南詔毀掉的16城之一的元東城,史家尚有存疑,而從地名來看,起碼在七世紀前后的吐蕃時期就存在的,吐蕃鐵橋遺址香格里拉市五境鄉有個藏語小地名叫宗孤,“宗”在元代前并非行政單位,而是堡、寨的意思。至明,漢文文獻中把“宗”譯為寨,同樣,我家鄉的獨克宗的“宗”也說明是有軍事功能的碉堡,“獨克”的“克”漢譯“碉堡”,進一步指出這個碉堡石頭砌成的。打有記憶以來,我們均稱這個小丘叫宗孤,漢語稱寨子,丘頂石碉堡的門下這條街藏語稱“獨閣碩”漢意石門下,而漢語地名倉房街,是因清末這一帶建有糧食倉庫而得名。這座小丘,漢語又叫大龜山,與它正北兩公里處的小龜山(廈孤)相對。 獨克宗在明朝萬歷年間的摩些王統治時期,在宋孤頂建官邸,稱大當香各寨,木氏土司統治近280多年后敗退。自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松贊林寺建成,標志著政教合一制度的確立和完善。次年,作為政教合一政權基礎之一的獨克宗水巴溪康(今稱中心鎮公堂)落成,大當香各寨不知何時已改建成佛教寺廟的“著康”(釋迦牟尼佛堂),漢語稱大佛寺。清雍正年間,漢官稱為土官寨,因解放前中甸戰亂頻繁,大佛寺多次遭毀遭損,而又多次重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縣城老齡協會主持修繕,當時命名為“龜山公園”,主體樓閣被命名為朝陽樓。2008年,亦由城區老齡協會集資重建,恢復“著康”,漢語仍稱大佛寺。接著在著康北側處建了全世界最大的轉經筒“吉參”,而今世人又叫它“轉經筒”,成了人人皆知的別名。 隨著古城的開發建設,獨克宗古城被美其名曰“月光城”,因此周邊一些商鋪、客棧跟風取了不少與“月光”有關的名稱。 再說獨克宗城解放初期的3個街統稱城區歸大中甸區管轄,周邊6個村除都用數字排列,一二村,三村、四村、五村等。土改后,城區改名中心鎮,一二村改名尼史村,三村改名諾西村,四村改漢名為團結村,五村改漢名解放村。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實行“組織軍事化”,大中甸改名高峰人民公社,以下6個行政村都改為營,仍用數字排列。隨著人民公社解體,名稱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