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瓜果飄香,萬粒歸倉,大地處處飄散著五谷的清香,讓人心旌蕩漾,隨之而來的歡慶豐收的活動比比皆是,而讓人趨之若鶩的莫過于斗牛活動,每場可謂人山人海,各路“英雄豪杰”相逢,爭斗之激烈令人喟嘆。 筆者親歷過一場心驚肉跳的賽事。據說,牛都是來自兩個異縣鄉鎮的“無敵手”,這是一場讓人拭目以待的賽事,吸引了眾多的斗牛愛好者,場面非常壯觀。當彪悍的牛頂著高高的脖仁入場時,現場各種歡呼聲此起彼伏。 顯然,這是一場沒有退路的賽事,更是一場生死之戰,但見剛上場的牛眼里布滿了殺氣和仇恨,這種眼神不知是來自于對手還是人類。在現場管理人員的指揮下,兩頭牛疾風閃電般地沖向了對方,于是一場驚險的斗牛拉開了序幕…… 果然雙方都是有著豐富經驗和招數的高手,現場塵灰四起,鋒角碰撞聲響徹天地,雙方都顯露出來“看家本領”,一次次把斗場推向了高潮。 幾個回合下來,雙方勝負難分。 稍作休息,第二輪比賽又開始了,由于上幾個回合爭斗激烈,雙方元氣大傷,接下來的比賽,雙方拼的就是耐力和體力,幾個回合后,那頭叫“大英雄”的牛明顯占了上風,只見它屏住氣,出手硬似鐵,乘勢而上,一鼓作氣,終于把對手頂得落花流水,最終倒在了血泊中,氣絕身亡。而“大英雄”此時也已遍體鱗傷,奄奄一息,人們唏噓不已。 自古以來,牛總是默默勤懇地工作,舐犢情深、“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老黃牛”等稱謂足以說明牛的奉獻精神。宋朝詩人李綱在《病牛》中寫道: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農耕社會時期,牛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封建時代還有專門的法律規定不得隨意宰殺牛,一旦殺了牛,就會被官府的人抓起來判刑下獄,由此可見人們對于牛的重視程度。 在高原地區,牛更被稱為“雪域之舟”,很多人一日三餐離不開酥油茶,除了產牛奶外,耕地、運輸等農務都離不開牛,所以人們對牛有著特殊的情感。 然而不知什么時候開始,斗牛之風開始盛行。斗牛活動一方面豐富了鄉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間物資交流,促進了農村經濟市場繁榮。而有的地方則把斗牛活動衍生成一種賭博活動,據說賭金還很高。今年7月,維西縣公安部門突襲了某個斗牛場,抓獲涉嫌參賭人員160多名,讓人唏噓不已。 個人認為斗牛屬于一種虐待動物的行為,人們為了滿足一己私欲,讓牛在賽場上與同類犄角相向、殊死搏斗,這是對生命的褻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