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喚醒的獨克宗古鎮 “雅祥、雅祥、雅雅祥”(好啊、好啊、真正好啊),這是香格里縣拉獨克宗古鎮居民由衷的感慨和贊譽。改革開放三十年,古鎮獨克宗迎著朝霞,一步步走向發展和前進。這里面,凝聚著歷屆香格里拉縣縣委、縣政府的執政理念,更離不開古鎮居民的努力與奮斗。 一、古鎮背景 從目前已知的考古資料看,早在8000多年前,獨克宗古鎮這一區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磨制石器,巖畫......展示了遙遠的祖先們對這一區域的開拓,莽荒中燃起了一堆堆智慧的火光。距今近3000年的石棺墓葬遺址這一文化現象,向我們揭示了獨克宗這一區域人類群體的發展程度及原始宗教文化對遠古先民們生產、生活的支配。秦漢至唐,獨克宗先民的社會活動已零星閃爍于漢文史籍,獨克宗區域與內地的聯系日益頻繁。唐朝初年,吐蕃王朝崛起,獨克宗古鎮逐為吐蕃屯兵重地,各民族間的交往更加緊密、頻繁,極大促進了獨克宗古鎮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從此,獨克宗古鎮逐步演繹為溝通東西南北交通樞紐,茶馬古道要衢。在祥和與寧靜中商賈云集,互充有無,經貿文化源遠流長。元忽必烈革囊跨江,駐軍獨克宗古鎮,設茶罕章宣慰司。獨克宗古鎮第一次迎來了中央王朝駐軍,第一次置于中央王朝直接治理,遂成國家御敵用兵重鎮。元明時期麗江木氏土司逐步擁有對香格里拉(原中甸)區域的管轄權,采冶業遂之發達,商貿業更加繁榮。在各民族多元文化碰撞中,獨具魅力的獨克宗文化形成。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朝廷駐兵獨克宗古鎮,并筑獨克宗土城,最終確立了獨克宗古鎮為現香格里拉縣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各民族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獨克宗古鎮的交通重鎮地位更加鞏固。雍正四年勘議香格里拉縣界,人民安居樂業。雍正五年廢止中甸鼓鑄錢文,為香格里拉區域與內地貨幣統一之舉,從根本上解除了商貿交通梗阻。雍正十三年,于大中甸(獨克宗)、格咱、尼西、小中甸、江邊設義學五館,從此呀呀雛童誦詩、經之聲飄游于香格里拉的天空,遂稱歸化。 歷史向我們一步步走來,公元1936年5月1日,一支前所未有的仁義之師、正義之師—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進入獨克宗古鎮。短短十幾天,獨克宗文化中又注入了新的元素: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人民解放、社會發展......。各族人民祈禱紅軍平安、所向披靡,渴求人民軍隊再駐獨克宗古鎮。公元1950年5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二師一二六團進駐獨克宗古鎮,中甸縣和平解放,12日中甸縣人民政府成立。1957年9月13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迪慶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成立。從此農奴翻身、人民解放,獨克宗古鎮步入輝煌。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光輝照耀下,通過國家大力扶持,香格里拉社會、經濟、文化、大發展,獨克宗古鎮分享著國家強大、社會繁榮、人民解放的成果。但也因特定的歷史原因,作為滇西北商業重鎮、交通樞紐的獨克宗古鎮在發展與進步中其歷史文化韻味曾逐步淡化、蕭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古鎮在尋求發展的沖動中蹣跚前行。1992年,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也喚起了香格里拉獨克宗古鎮人代代相傳世為謀生手段的商業萌動。2001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香格里拉縣委、縣政府適時把握時機,將旅游業作為該縣的支柱產業之一,古鎮贏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機。2001年至2005年,香格里拉縣委、縣政府花大力、籌巨資重新修復獨克宗古鎮,打造古鎮精品。2005年,獨克宗古鎮入選中國最具魅力的民族風情古鎮。古鎮洋溢著勃勃生機,充沛著深厚韻味,幸福、快樂、滿意寫滿了古鎮居民的笑顏。曾幾貧困的古鎮居民進入了小康,并向新的目標奮進。溫故而知新,香格里拉獨克宗古鎮發展的歷史中飽含著地方政府的執政理念、發展思路和績效取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