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是現代人們所熟知的一個美麗圣潔充滿幻想的地方。它位于滇、川、藏結臺部的區域中心城市,是古茶馬互市的重要集鎮之一。 迪慶境內的藏族 生活在這里的迫慶藏族有著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境內與漢、傈僳族、納西族、白族等二十六個少數民族共同居住在一起,多民族在經濟上相互依存,在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和睦共處。當地的藏族在保留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也不斷的吸取不同民族的優秀文化,帶有多元文化的特點。正是這種相依相成的民族關系,藏族才生存和發展到了今天。 地理位置 迪慶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東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接壤,南與本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隔金沙江相望,西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交界,北與西藏自治區毗鄰。自治州州府設于香格里拉縣建塘鎮,距省府昆明市709公里。迪慶,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是全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 悠久的歷史 據考古證實,早在七、八十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迪慶境內就有土著先民生存、繁衍。從德欽縣永芝、納古、石底等地出土的石棺墓及隨葬品文物看,約在2300多年前,吐蕃先民已在這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土著文化。 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漫長時代里,迪慶藏族就與周圍的民族有了頻繁聯系,各民族相互交往和影響,不僅創造了本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也帶有多元文化的特點,打上了甘青草原文化、中原文化、滇域文化及土著民族文化匯集的烙印。 語言文化與宗教信仰 迪慶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迪慶藏族自稱“博”,使用藏文。在迪慶,藏族至今保存著許多自古沿襲下來的禮儀語言,平時對話寒喧有固定的三種形式,尊重語、客氣語、普通語。在語音上保留有相當多的古藏語的復輔音聲母,尤其是在迪慶香格里拉縣的話最為明顯。 在云南藏區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噶丹松贊林寺是清朝康熙皇帝和五世達賴所敕建的藏區十三林之首。該寺薈萃了藏族宗教文化的精華,其建筑造型不僅充分體現了藏式建筑的風格,表現出深重的宗教意味,而且寺內歷代珍品眾多,有五世達賴和七世達賴時期的八尊金釋迦佛像、貝葉經、五彩金汁、精繪唐卡、黃金燈等,全守還收藏有《甘珠爾》十部,其中兩部為金汁手書,《甘珠爾》二百多部,以及各種精美的鎏金或銀質香爐、萬年燈等。高聳入云的鐘鼓樓,擊鼓報時,聲聞十里,屋頂新金瓦殿,金光閃耀、燦爛奪目,“遠近百里如見佛光”。 豐實的自然資源 迪慶藏區是有名的森林王國,覆蓋率約為36.4%,不僅有高原出產的云杉、冷杉、高山松、云南松等還有各種名貴的寄生植物,在濃密幽深的原始森林中還棲息著許多珍禽異獸,如“金絲猴、小熊貓、金錢豹等名貴動物六十多種,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迪慶也是野生藥材的密集之地,有蟲草、貝母、雪上一枝蒿、珠子參等名貴中藥材九百六十多種,有眾多的觀賞植物杜鵑、報春、百合、蘭花等,此外,食用菌類植物也十分豐富,木耳、松茸、雞縱、羊肚菌、一窩菌等一百四十七種,美味可口、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原始生態突出,雪山、草甸、江河湖泊交錯分布,各種資源密集,形成了迪慶高原奇妙的自然景觀和富饒的資源。 民間工藝 正是由于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才有了民族手工業的特色產品。木碗、木盒、糌粑盒是迪慶民族傳統民間工藝品之一。深受周邊藏區的喜愛。其造型古樸,實用性強。 木碗分兩種:一種是用杜鵑樹根制作,不加裝飾,美觀大方。另一種是藏語稱“咱“的寄生植物制作,木質黝黑透亮,紋路細如發絲,用“咱”制作的木碗,有鑒別食物是否有毒的功能,因而這類木碗十分名貴。若再加以銀飾裝扮,更是華麗大方。 糌粑盒普遍選用揪木、杜鵑等優質木旋制而成,形如圓塔,做工精美,繪有各種圖案,顏色分金黃、黑色、深紅等,有大、中、小之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