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對方唱到辭別的歌時,一方就要唱挽留的弦子。如: 金色的太陽,升起在東方; 東方升起的太陽, 請勿日落西山。 弦子舞的歌詞填唱常用比喻、興賦等方法,用人們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事物作為借物寓意的媒介,比喻生動,寓意深刻。如: 夏天出的太陽, 冬天也出多好; 我的恩深慈母, 永世健在多好。 弦子音樂結構一般為二樂句,也有不少四樂句。一個曲調多段歌詞反復演唱,音樂和舞蹈開始速度徐緩,隨著內容的深入發展,節奏開始加快,最后用急速演唱和急速旋轉的舞蹈形成高潮而結束。 弦子舞時,歌詞常用的結構是六言(六個音節)四節句,也有七言八言等,歌詞創作用比、興、賦等方法,比喻生動、寓意深刻,抒發感情、陳述敘事。歌詞常用對偶、排比、疊句手法,文字規整、凝練,語音抑揚頓挫,富有音樂感。大多數弦子歌詞有一句或數句襯詞,本來都有明確的含意,后來成為襯詞后,只起到起興的作用。 弦子舞的服飾與升平鎮藏民的日常服飾一樣,只是舞蹈時要加上有長袖的襯衣或接上長袖。男性身穿楚巴,足登藏靴,頭戴狐貍帽或金邊帽等,佩短刀,楚巴雙袖交叉裹系于腰前,邊拉邊跳邊唱。而女性則身著寬大外套,穿長袖上衣,圍七彩圍腰。身配銀腰帶,銀制手鐲、耳環、項鏈等,舞時隨身擺動,如孔雀開屏。 弦子舞由于其沒有嚴格的場地要求和程序儀式,且節奏鮮明,旋律歡快,內容極具生活化,易學易跳,故有較好的群眾基礎。特別是在升平鎮,每逢喜慶、節日及一切活動都少不了弦子舞,也沒有人不會跳,青年男女尤其酷愛弦子舞,中年人也喜愛,也有年逾花甲、嗓子嘹亮的老人在弦子舞場大顯身手。且每個村落都有一批精于弦子舞的青年男女。弦子舞在升平鎮的普及率達到100%,能作為骨干人員的也達到了全鎮總人口的20%以上。在春節過后的農閑時期,升平鎮的各村委會都會組織盛大的弦子舞競賽活動,而每個村落都會組織十余人到幾十人不等的代表隊參加競賽,在升平鎮,全家人都是參賽人員的情形也屢見不鮮。 升平鎮的弦子舞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經走出德欽,走向全國。升平鎮由于弦子舞獨特的文化特色及藝術魅力,被迪慶藏族自治州命名為“弦子藝術之鄉”,德欽縣也借此之名舉辦了多次“香格里拉德欽弦子節”,并成為縣內的法定節日。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有大批中外游客慕名而來,一睹“弦子”風采。 升平鎮曾多次組織弦子舞蹈參加州、省乃至國家級的活動。1988年參加云南省首屆民間藝術節大型廣場舞,獲表演一等獎;1991年參加云南省文藝調研獲表演二、三等獎;1997年參加第二屆、川、藏、康巴藝術節獲廣場舞表演一等獎;2003年參加云南省司法文藝調演獲二、三等獎及優秀節目獎等。升平鎮弦子舞獲得了諸多專家的肯定。直到目前為止,升平鎮的弦子舞是州、縣的招牌節目,并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 二、調查結論 升平鎮藏族弦子舞是一項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厚,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藝術門類,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和藝術性,有鮮明的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在州內外已形成一定的影響力,有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故推薦申報省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之鄉。 三、建議 1、應組織力量培養一批藏族弦子舞骨干,帶動藏族歌舞的發展,使藏族歌舞更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 2、積極探索,努力挖掘藏族歌舞的特色。 3、組織力量對藏族弦子舞進行藝術研討,建立較完整的藏族歌舞藝人檔案。 (斯郎倫布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