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巴”指云南省迪慶州德欽縣的奪通、羅玉和江東等村公所所轄地區。 據民間“篩巴學魯”藝人介紹,“篩巴學魯”在當地稱“學魯”,即“情舞”。在實際表演中,學魯按舞蹈場合和所唱內容分為“宗耶學魯”(相聚舞)、“宵參學魯”(情舞),“西耶學魯”(別離舞)三部分。歌詞內容有問候對方的、相聚緣分的、祝愿恭喜的、表達愛慕之情的、離別憂愁的等等,歌詞含蓄,寓意深刻,多用于表達男女之情。 另有當地民間傳說,“篩巴學魯”起源于格薩爾時代的一位名叫卓格阿吾的智者,他是格薩爾王的部下,也是藏區所有歌舞的創始人,在隨格薩爾王征戰到篩巴一帶后,被當地迷人的風情和善良的人們所感動,便在篩巴創造遺留下了藏區獨一無二的表現民間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篩巴學魯”。 “篩巴學魯”有學達(遠唱情歌)、學長(男唱女應,也有女唱男應)、葉來訓(迎賓舞)、咪格(犁牛調)、卓拉覺(打麥調)、義格(收割調)、 吾覺(打奶調)、此魯(山歌)等十六種唱調。 “篩巴學魯”的步法變化多端,舞蹈的內涵就以“情”字為重,起舞的隊列可圍成圓圈,也可站成男女兩行對跳,舞步則較為復雜,男子舞步以腿部動作較多,體力消耗大,女子舞則主要有轉圈、踢腿、跺腳等,并配以舞袖動作。 “篩巴學魯”蘊涵著較高的藝術魅力,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性,唱腔婉轉動聽,舞步變化多,展示著激情和力量,這和山地民族居住環境相吻合,情歌較為細膩,借詠自然現象中美好的事物反映純真的心聲,曲調質樸、親切,是藏族男女青年相互交往、傾吐愛慕之情的重要形式。 一場完整的“篩巴學魯”,一般都要經過動態的歌舞和靜態的訴唱兩大程序。舉行舞會之前,一個村的男子向另一個村的女子用山歌形式的情歌提出邀請,然后雙方選定日子和舞場,到時主方要先到場,點燃篝火、再到山頭和村口呼喚,被邀人到會后,舞會開始。主方和被邀請方要組成男女相互對應的兩排,男人搭肩,女隊要相互用左右手抓住旁邊舞伴的腰帶,唱完一段后,歌聲嘎然而止,由踢踏節奏控制舞步,男方成排跳向女方,觀察女方的長相,女方手上的甩袖、拋袖、舉袖和掃袖動作,表露出一種害羞溫柔的表情,男方唱跳時女方聽著,女方唱跳時男方聽著,相互觀察對方。之后如此循環反復。 “篩巴學魯”的內容以歌頌男女堅貞純潔的愛情為主題,分相會歌、贊美歌、情歌舞三部分。 相會歌和贊美歌的唱跳時間不長,雙方主要唱禮節性的見面詞,或夸贊對方的人品、穿戴等。之后就轉入情歌對唱,情歌對唱是情舞的主體,唱跳時間隨興而定,一般都傾注著雙方悲歡離合的情感。歌詞部分屬傳統以外,大部分可即興創作,格式七言至十多言四句為一段,歌詞含蓄、寓意深刻,全部以抒發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為主。 在當地,“篩巴學魯”已不單純是一種舞蹈,準確地說是篩巴地區特有的男女交往談戀愛的一種習俗。 “篩巴學魯”有四種形式的唱法:站唱、跳唱、坐唱和睡唱。 站唱藏語譯為“學朝”,多以對歌形式出現,在各自生產勞動環境下男女雙方以歌傳情,不是在正式或正規的舞場上,以對歌邀請本村或其他村子的人來跳唱。 跳唱藏語譯為“羅朝”,是通過平時的生產生活勞動中,以對歌形式約定閑暇節慶期間,是在有準備和有意組織的舞場上進行的情舞,男女各一邊,在對唱過程中,必須有舞蹈相伴,男性要通過矯健的舞姿取得女方的歡心,女性要通過優美的舞姿和歌聲取得男方的喜歡。 坐唱藏語譯為“諾朝”,跳唱結束后,在對唱過程中相互仰慕對方的男女坐下來進行對唱,并相互交換信物。 睡唱藏語譯為“尼朝”,在確立了愛戀關系后,在莊房里低聲吟唱,相互表達愛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