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提速 風光無限 歷史上的迪慶,似乎還與“封閉”有一定的距離,“茶馬古道”縱貫迪慶,維系著與外界的交往。由于歷史等原因,迪慶一步步走向保守,走進封閉。開放的大路被阻斷,交流的大門被關死。 1992年前在虎跳峽鎮派出所工作的民警,當時除了維持一方社會治安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任務,就是要不斷勸阻前來旅游的外國游客。那時候,金沙江的對岸,矗立著不少的警示牌:外國人嚴禁進入。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后,開放的暖風才開始在迪慶高原輕輕吹拂。這時,迪慶人痛苦地發現,內地的開放已經走在了前頭,山那邊的海,早已不容爭辯地“近水樓臺先得月”。 既不靠海,也不沿邊,迪慶的開放之路從何而行?迪慶人并沒有在重巒疊嶂前躊躇不定,而是認真地尋找險道雄關中的突破口,在開放的征程上奮起直追。 迪慶的對外開放,最初以旅游接待拉開了序幕。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多種多樣的文化元素,保護完好的生態植被,成為吸引國內外朋友的一道靚麗風景。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出現在了虎跳峽邊、獨克宗古城里。 開放、開發、合作、發展,是當今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主題,在經濟全球化步伐進一步加快的形勢下,要想發展,惟有開放而別無選擇。當中國時代的列車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的時候,迪慶歷屆州委、州政府都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迪慶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諸多困難和問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外開放程度低。從1992年開始,加大開放一直成為了迪慶的發展戰略。 迪慶開放需要帶來的不僅是人流,還有技術、資金、管理…… 第一個合資企業德園木制品廠落戶迪慶,第一個中外合資企業梅里公司搶灘迪慶,開發優勢生物資源,迪慶山珍漂洋過海登陸日本,深藏于大山中的人們打開山門,開始融入到世界,與五湖四海的外商打起了交道。懂一門外語成為一種風尚,擴大開放、招商引資成為了在官方文本中屢屢被提及的高頻詞,迪慶以前所未有的開放氣度敞開胸襟引來了四海客商,一個個發展指標被刷新,一個個宏大的目標被確立,站在繼往開來新的起點,迪慶人充滿著創業的激情與自信。 開放創造了迪慶的奇跡:1992年前,到迪慶的游客還不到現在黃金周一天接待的游客數。而到今年,接待的游客數量就超過340萬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0多萬人次。如今,外國人到迪慶,再也沒有圍觀的人群。1992年前,迪慶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是“本地通”,而目前,已有國內10多個省區的投資者前來迪慶投資置業,涉及迪慶國民經濟的幾乎所有行業,而且大多投向我州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旅游文化、生物、水電、礦產等行業和領域,在140多家外商投資企業中,不乏有ALILA集團、新加坡阿曼酒店集團、悅榕集團和中信資本等國際知名公司,懷揣夢想,置業迪慶。 借雞生蛋,促進了迪慶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借車趕路,促進了迪慶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逐步升級;借船出海,促進了迪慶優勢產業的發展壯大和技術進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