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推動 增添活力 開放以來的10多年間,迪慶人發現了保證可持續發展的無形資源——創新。正是依靠開拓進取,不斷擴大的開放讓迪慶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少走了彎路,贏得了時間,大大提速了發展的步伐。 1998年,開放不久的迪慶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天然林禁伐,財政收入從近7000萬元陡然下降到4000多萬元,德欽縣的財政收入更由1000多萬元“高臺跳水”到不足百萬元,“木頭財政”幾近崩盤。 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打破發展堅冰?富集的旅游文化、生物、水電、礦產等資源優勢如何轉化為經濟優勢?迪慶今后的道路該如何走?一場深刻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再度在迪慶引發。 經過思考,州委、州政府進一步深化了州情認識:迪慶“最長的手指頭”是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最短的木桶板子”是缺乏運用資源的思維、手段和能力。 州委、州政府在反復論證比較后提出,要著力培育旅游、生物、水電、礦產四大支柱產業。因為迪慶已經開始搭建擴大開放的新平臺——香格里拉品牌。 而香格里拉的尋訪與策劃,正是創新結出的一個智慧碩果。 香格里拉品牌落戶迪慶,成為引領迪慶旅游業的發展以及全州經濟社會的發展的新引擎,在香格里拉品牌落戶迪慶的10多年間,迪慶的發展真正駛入了快車道。從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間,我州建設了香格里拉機場等一大批關乎國民經濟發展和民生福祉的重大項目,期間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16233萬元,公路密度由“八五”期間的84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提高到129.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實現迪慶境內高等級公路零的突破,全州所有鄉鎮實現了傳輸光纜化、電話交換程控化,迪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面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十五”期間,更是迪慶歷史上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改革開放成效最明顯、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最全面的時期,“十五”期間,人均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2774元增加到7727元,旅游、生物、水電、礦產四大支柱產業齊頭并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全州三次產業的比例由“九五”末的35:21:44調整為“十五”末的19:38:43。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第三產業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 莫道雄關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十五”以來我州經濟總量連續跨過了10億、20億、30億、40億四個臺階,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20%以上,在全國10個藏族自治州的排位由第8位上升到了第4位,人均生產總值由第6位上升至第3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1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3位。無論橫縱向比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迪慶實現了從加快發展到跨越發展,從基本穩定走向長治久安的偉大轉變,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展和穩定時期。 面對新機遇,新任務,州委六屆五次會議提出,把迪慶建成全國藏區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示范區的宏偉目標,推進迪慶又好又快發展和保持長期穩定,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發展和穩定兩件大事,走“生態立州、文化興州、文化興州、和諧安州”之路,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穩定與保護生態相結合,堅持黨和國家的基本制度與改革創新相結合,堅持上級支持與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相結合,旗幟鮮明反分裂、反滲透與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相結合,加快發展,擴大開放與保障民生相結合,確保經濟社會實現跨越發展,確保國家安全和自治州長治久安,確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努力開創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新局面。 改革促進大發展,開放迎來新跨越。迪慶從默默無聞的貧困小州到現在的舉世聞名的香格里拉的跨越,各項經濟指標增幅名列全省前茅,都是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創新的結果。如今,迪慶又站在了推進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新的起點上,通過建設示范區樹立更高的目標。推動大發展,實現新跨越,迪慶的歷史正在不斷地被書寫,被創造著。(記者 普自林 安永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