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的人表示旱災后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契機”,這個詞被民間環保組織“綠家園”的召集人汪永晨反復提起。2月6日,“綠家園”等20多個環保民間組織發出倡議,呼吁在大旱之時公眾應從自身做起,節約水資源。“旱災的發生也許是老天爺的問題,但這個時候正是一個契機,反思我們對江河的破壞,重提節約水的重要。”汪永晨說。 2月12日,北京在110天的干旱之后終于等來了第一場雨。看著這場不算大的雨,中國水利學會城市水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劉延愷開始琢磨:怎么把這些雨水收集起來。劉延愷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城市雨水收集的工作。他說,很多城里人覺得用水很容易,一開水龍頭就來了,可沒想到這些水的成本也是很高的。一些水庫只提供城市用水,農村用水只能開采地下水。“現在大旱之時,城里人應該盡什么責任?就要少開采地下水,給農村多留點水。” “如果把地面都做成透水的,雨水就能滲到地下去,也補充了地下水,蒸發出來還能防止干旱。”劉延愷建議,城市節水,一是雨水的收集和回滲;二是政府做大量污水處理和再生水的工作;還有在生活用水上,不浪費就是節約。 “綠家園”的倡議現在已有30多家NGO簽名響應,還有很多個人也表示愿意來簽名。汪永晨說,前兩天一個10歲的小孩,看到媽媽打肥皂時開著水龍頭,上前就關了水龍頭,還說,“不能浪費水,現在是大旱!” 調查中,97%的人表示旱災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其中,74.9%的人會更加注意節約用水;55.4%的人會更加保護生態環境;54.6%的人將更加注意節約用電。近五成的人(49.4%)表示,今后將保持一種簡單、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36.8%的人說,我們今后應該繼續發揚抗旱精神——只要國家對發生的重大問題給予重視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所有人團結起來,再大的問題都能夠解決。 前兩天張超高興地看到,有些村民買了幾十株楊樹苗,種在了田間地頭、房前屋后。有人說,“我栽樹也是支持抗旱!” 在他們村,地里的麥苗現在正在返青。據村民講,立春之后才是麥苗生長的關鍵時刻,而此時他們已經澆上了水,所以今年收成應該影響不大了。張超還在菜地里拍了抗災前后的對比照片發在博客上,博文的題目是《這還將是一個青青的世界》。他說:“看著那些變綠的油菜葉,真的有國色天香的感覺。你看,它長開的樣子多好看,就像一個花朵!”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