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平局設在路邊的一種捕鳥網 觀鳥指南 9月中旬至11月最佳 隨著鳥類環志工作的開展,鳥道雄關的知名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游客、學者、愛鳥人士在每年的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慕名來到鳥道雄關觀鳥。手電筒、望遠鏡、帳篷、睡袋、食物、水等為觀鳥必備物資裝備。到鳥道雄關觀鳥,最好自駕,若剛好遇到氣候條件適宜的夜晚,可以看到“百鳥朝鳳”的畫面。 在昭通,盡管至今仍沒有一處明顯的鳥道標記,但作為國際重要濕地的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卻是真正意義上的“百鳥園”:這里生活著黑頸鶴、白尾海雕、灰雁、紅嘴鷗、斑頭雁、蒼鷺、池鷺、普通鸕鶿、鵪鶉、鳳頭麥雞、棕頭鷗、山斑鳩、珠頸斑鳩、鷹鵑、大杜鵑、普通翠鳥、喜鵲、樹麻雀、小云雀等47種鳥類。 在這些鳥類中,最珍稀、最耀眼、最尊貴的就是有“鳥類熊貓”美譽的黑頸鶴(當地人稱為雁鵝),每年10月底至次年4月,就是黑頸鶴從四川若爾蓋濕地成群結隊南遷到大山包越冬棲息的季節,“陪同人員”還有斑頭雁、蒼鷺、白鷺、赤麻鴨、綠頭鴨、斑嘴鴨、普通秋沙鴨等遷徙性候鳥。 近年來,通過觀測,每年到大山包保護區越冬的黑頸鶴數量約為1200只,大山包保護區為黑頸鶴家族的最大單體越冬棲息地,跟隨的候鳥群數量多達數萬只,呈現出了鳥類齊飛共舞的奇特景觀,這也讓昭通昭陽區贏得了“中國黑頸鶴之鄉”的美譽。 在大山包保護區,黑頸鶴和其它候鳥主要分布和夜宿在大海子、勒力寨、長會口、小海壩等地,其中大海子濕地的黑頸鶴數量最多,約500至800只,是最好觀鶴拍鶴點,此處設置有觀鶴拍鶴通道。 通過20來年來黑頸鶴出行規律的觀察和總結,昭通黑頸鶴保護志愿者協會主席王昭榮總結出了一套行程短、效率高的路線圖:每天中午12:30前,趕到大海子管理站,帶上望遠鏡、高變焦相機,走進黑頸鶴行為研究監測隧道和水禽觀測屋,可近距離觀看、拍攝護鶴員吹口哨投食等情景;當天下午2:30,到跳墩河、勒力寨等地觀賞黑頸鶴嬉戲、跳舞、覓食、爭斗;當天傍晚6時許,觀看黑頸鶴隨著落日余暉飛回大海子等夜宿地;次日早上7:00,到大海子看日出,同步觀測黑頸鶴起飛、上天和去遠處覓食。 “來不過九月九(農歷),飛不過三月三(農歷)”,就是當地人對黑頸鶴等候鳥在大山包越冬逗留時間的長期經驗總結。由此,預計今年11月初,黑頸鶴等候鳥將如期而至。 由于大山包海拔在2200米至3360米,氣溫較低,氣候多變,景點分散,游客和攝影愛好者記得帶上雨衣、雨傘、電筒、望遠鏡、高變焦相機、防寒衣服和干糧;不違規進入黑頸鶴覓食夜宿的核心區,不在保護區高聲喧嘩,不穿鮮紅色衣服,盡量穿綠色的衣服,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拍攝鳥類時不用閃光燈,尤其是在晚上,更不要拿手電筒四處照射;不追逐黑頸鶴,以免驚擾黑頸鶴等候鳥;踐行生態旅游,不亂扔垃圾,不在草地亂搭亂建夜宿帳篷,不在草地上生火燒烤;不擅自向黑頸鶴投放自己私自配制的食物,以免影響黑頸鶴的健康和出行規律。 春城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