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上午 2025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季強、徐星、周忠和三位科學家 憑借“發現鳥類起源于恐龍的化石證據” 獲得本年度“生命科學獎” ![]() ![]() ![]() 發布會現場,當頒獎人現場連線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徐星時,他正戴著一頂大草帽,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山區進行野外考察。 ![]() 為了信號更好些,徐星不得不站在地勢比較高的山梁上,手里還捧著一枚化石。“這是我們經常的裝扮。”徐星說,在大自然中自由探索,是古生物學的魅力所在。 ![]() 多年來,徐星在恐龍演化領域持續深耕,發表了300余篇論文,他和同事命名的恐龍新物種超過80個。他的研究成果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并于202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也被親切地稱為“恐龍院士”。 “有人說,我們是遠古世界的探險者,能夠了解、揭示前人知之甚少的遠古世界發生的故事,能夠找到巨大的樂趣。”徐星表示,自己關于恐龍和鳥類關系的第一篇論文就是來自云南,“做基礎科學的都有這種體會,就是科學發現的樂趣,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是艱苦的,但越是這樣的環境,越可能有一些重要的科學發現。這也是我們學科的魅力之一,就是深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我們為什么要做科學?最終的目的就是和自然、社會融為一體。” 自1868年托馬斯·亨利·赫胥黎提出鳥類起源于恐龍的設想以來,該觀點長期存在爭議。1970年代,約翰·奧斯特羅姆重新復活該假說,并提出鳥類源自一種小型虛骨龍類恐龍。1990年代,我國科學家季強和陳丕基(已故)分別報道了發現于中國遼西地區的世界上首例帶羽毛的非鳥恐龍化石,開啟了帶羽毛恐龍化石發現的序幕。徐星和周忠和發現并研究了一系列從恐龍到鳥的過渡物種。他們通過系統發育分析、解剖學研究和功能推測,從形態和功能上建立了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鏈接,為鳥類是獸腳類恐龍的一個演化支系提供了確切證據。他們的系列工作將“鳥類起源于恐龍”從假說轉化為被廣泛接受的科學理論。 知道多一點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于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旨在獎勵在中國(含港澳臺地區)取得杰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以創新模式帶動更多民間資金推動中國基礎科學的研究,促進科學事業發展。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并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截至目前,未來科學大獎共組織10次評獎,共46人獲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