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勝縣,一場鄉村蝶變正悄然發生。5年來,當地農村衛生戶廁覆蓋率從42.49%躍升至83.87%,自然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實現100%覆蓋,3個鄉鎮躋身“省級綠美鄉鎮”……這場由外到內、兼顧“顏值”與“內涵”的鄉村變革,書寫出“美麗鄉村怎么建好”的精彩答案。 清晨的三川鎮,萬畝荷塘與稻田畫相映成趣。談到村子的變化,翠湖村村民李樹紅說:“過去,村里建房亂、道路堵、垃圾多。”如今,永勝縣委建立“聯審聯批+協管員巡查”機制,嚴控大拆大建,保留傳統青瓦坡頂院落,守住了發展根脈。 永勝縣將人居環境整治作為“一把手”工程,構建“縣委統攬、部門協同、鄉(鎮)主責、村組落實”四級聯動機制。目前,全縣142個村莊完成“多規合一”規劃,三川翠湖、程海河口規劃獲省級優秀成果一等獎。 “大哥大姐們,清理門前雜物能換積分、兌洗衣粉。”六德鄉華祝村黨支部創新開展“愛心超市”積分兌換活動,帶動全村537戶群眾積極參與環境整治。 永勝縣創新“黨建+人居環境整治”模式,151個村(社區)黨組織組建“黨員先鋒隊”,1.6萬名黨員認領“責任區”“示范戶”。結合主題黨日開展的“黨群同心清潔家園”活動,累計發動黨員群眾投工投勞6萬余人次。 一大早,家住永北鎮涼水社區的梁金濤推開新改建的衛生廁所門笑道:“以前旱廁又臭又臟,現在政府補貼建了三格化糞池,干凈多了。”在“廁所革命”中,永勝縣累計投入4500余萬元,建成農村衛生戶廁26922座,294人的技術隊開展培訓300余場次。 污水治理上,該縣構建“鎮區管網收集—村落濕地凈化—農戶庭院回用”體系,“十四五”以來新建9個鄉鎮污水處理廠,行政村治理覆蓋率達69.54%。垃圾處理推行“戶分類、組收集、村轉運、鎮處理”模式,3663名公益性保潔員實現自然村全覆蓋,“垃圾圍村”成了歷史。 “過去,村中污水橫流。現在,污水凈化能澆地,垃圾分類能換物。”期納鎮文鳳村村民李云峰說,環境好了,回村創業的村民越來越多。 程海湖畔,螺旋藻產業園工人打包螺旋藻產品,帶動3000余農戶增收。三川壩區的萬畝荷塘,既是網紅打卡地,又產蓮子、藕粉,年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通過培育“他留烏骨雞”“程海螺旋藻”等地理標志產品,全縣建成17個“綠色食品牌”產業基地。同時推進農業綠色革命,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下降4.8%、4.23%,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90%。 “爛菜葉堆肥,農藥瓶單獨收。環境好了,游客多了,收入漲了。”在三川鎮翠湖邊經營翠源農莊的白照說,依托產業發展,生意一年比一年好。 如今的永勝,群眾看得見山清水秀,留得住鄉愁記憶,分享到發展紅利。從“臟亂差”到“綠富美”,鄉村群眾發展的信心更足了。 云報全媒體記者 李鐵成 責任編輯:孫寅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