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隨著鄉村文化振興步伐的不斷深入,民族傳統節日逐漸成為美麗云南的一張特色名片,“潑水節”“火把節”“十月年”等民族節日,已經擺脫傳統的地域與族群界限,繪制出“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的精彩篇章。民族節日文化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理解,是維護民族團結與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2025年1月,中宣部印發通知,要求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深入推進傳統節日振興,讓傳統節日更好浸潤時代人心。用好節日文化德育資源,積極回應時代需求,能使傳統節日在新時代持續綻放光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節日文化德育資源的重要價值。傳統節日凝聚著民族發展的歷史,塑造著影響至深的文化自信,是文化心理、民族精神、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倫理觀念、民族情感等民族文化的核心聚集地帶,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漫長的形成和發展歷程中,傳統節日是多民族共建共用共享的文化坐標,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強勁精神紐帶。節日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場域,節日文化的德育功能是一種具有歷史傳承和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它推動著文化自信的形成和穩固。節日中蘊含的德育資源包括表現于民族服飾上的審美觀念、禮儀觀念,表現在民間歌舞上的個人情緒和集體記憶的外化表達,表現于飲食文化上的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集體智慧,表現在民間規約上的樸素天人協調觀念以及表現于民間口承文學上的善惡評判的價值系統。通過知識傳授、文化浸潤、實踐鍛煉、價值引領等途徑,實現文化對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的維系作用,這是節日德育資源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價值。 民族節日文化德育資源的時代特征。傳統民族節日營造出了凝結著各民族先民傳統智慧的精神世界,不斷強化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心理素質,因此,節日文化及其德育功能必然體現出極強的時代性。節日民俗一經形成,就具有相對穩定的文化特性并能夠適應時代的變遷不斷涵養出新的文化元素。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承載著各民族悠久漫長的文化記憶,是傳統文化符號集中展示和傳承的重要場域;各民族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計方式、生活條件的變化能夠直接并且迅速地反映在節日文化的變遷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各民族社會生產力發展極不平衡,農耕文明、山地文明、游牧文明多元共生,節日的功能屬性極為復雜。經歷發展演變,各民族節日的交際、集貿、娛樂等功能日益突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各民族優秀傳統節日迅速向現代化節慶演變,越來越多的民族節日成為同一地域內不同民族共享的慶典。新時代的新思想、新觀念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現象,使得節日文化的德育功能發生了一系列現代化變遷,并集中體現出引導各族人民認識、理解、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功能。在新時代,如何挖掘和闡發節日文化的優秀基因,使之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成為民族節日文化發展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亦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工作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新時代民族節日文化德育功能的實現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民族節日的德育功能顯著地外化為對傳承、創新民族文化新生力量的培養。民族節日文化德育功能的實現可從多維度開拓實踐途徑:一是講好民族團結進步的故事。深入挖掘各民族傳統節日里的德育資源,將其轉化為可知可感可見的地方文藝形式,用群眾熟悉的方式講述民族團結故事,讓群眾真切感受到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的美好,進而筑牢民族團結的根基,使民族團結意識深入人心。二是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節日的德育功能體現為在共同生活區域內的人們表現出的具有傾向性的審美偏好,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道德評價。在節日里,人們能夠暫時從工作中抽離出來,享受勞動創造的果實,在節日氛圍中進一步認識文化,從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節日對生活在同一地域內的人們,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道德教化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巧妙融入節日的宣傳工作中,能產生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并在輕松愉快的節日氛圍中不斷強化,推動促進人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是賦予節日新的時代意義。節日儀式對社會發展的反應極為敏捷。新時代的民族傳統節日,聚焦現實問題,反映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進而煥發出蓬勃的生機活力。 (作者為云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載《云南日報》2025年8月20日第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