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等。因為千百年來世代相傳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我國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又是一年七夕佳節,讓我們循著古人的足跡,共同感受一下古人的那份生活情趣與浪漫情懷。 《詩經·小雅·大東》曰:“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這是牛郎織女神話傳說最早的記載。相傳每年七夕之夜,喜鵲在銀河上架起一道橋梁,讓牛郎和織女得以相見。人們仰望星空可以看到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坐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相會時的綿綿情話。織女是天上的公主,心靈手巧,織出的衣裳如天邊的云彩一般美麗,人間女子希冀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靈巧聰慧,因此每逢七夕,便在月下祭拜織女,穿針引線,乞巧祈福。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代。晉人葛洪的《西京雜記》中便有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南朝梁人宗懔《荊楚歲時記》亦記曰:“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愉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乞巧所穿的針,一般是七根,俗稱“七孔針”,所用的線一般是五色縷,即用五種顏色的絲線合成一根線,誰穿得又準又快就為“得巧”。 到了唐代,七夕節俗愈加隆重,家家戶戶都要將庭院灑掃干凈,院中張掛錦彩,陳設香案,獻供花果飲食。詩人林杰的《乞巧》中有言:“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當時都城長安的七夕之夜家家乞巧、戶戶穿針、朝野上下共慶七夕的場景。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都會在宮內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寫道:“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七夕之夜,萬籟俱寂,惟有唐玄宗與楊貴妃相擁在長生殿,遙望牛郎星和織女星挽手凝目,對月盟誓。帝王之家也在過七夕,足見唐人對七夕的重視和喜愛。 宋代,七夕節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節日,慶祝活動尤為豐富多彩。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對七夕盛況做了詳細的描述,七月七日當天,全城的兒童女子皆著新衣。富貴之家,還要在高樓危榭之上安排宴會,以歡度節日。不僅如此,他們還要在庭院之中,設香案、擺酒果,女人們望月而拜,然后向牛、女二星乞巧。或以金銀小盒兒盛著小蜘蛛,第二天早上起來觀看其絲網是否圓正,來看自己是否能夠“得巧”。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則記載售賣七夕物品的乞巧市的狂歡場景:“自七月初一為始,車馬喧闐,七夕前兩三日,車馬再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當時人們從七月初一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人頭攢動,車水馬龍,交通嚴重堵塞,一派熱鬧的節日氣氛。 明清時期,除了在庭院中擺設香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穿七針孔,喜蛛結網外,還更加流行“投針驗巧”。明人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記曰:“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亦有相似的記載,即將針放入水中,觀察其所呈現的物影來乞巧。 清代文學家沈復在《浮生六記》中這樣描寫七夕:“是夜月色頗佳,俯視河中,波光如練,輕羅小扇,并坐水窗,仰見飛云過天,變態萬狀。”皎潔的月光下,沈復和夫人蕓娘手搖輕羅小扇,并坐在水窗邊,仰望著不斷變幻的星空,心里默默祈禱來生仍結姻緣。這是甜蜜幸福的七夕,字里行間滿是恬淡閑適,真切深情,不禁讓人深深沉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