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話·捎北京 讓群眾看得見山水摸得到實惠 “現在村里干凈了、漂亮了,我們老兩個平時到廣場唱唱花燈,日子比城里人還好過呢!”晉寧縣六街鎮龍王塘村村民張小紅笑著說。 張小紅的3個兒女都在外地工作,老兩口在家里耕種著幾畝田地,每年有4萬多元的收入。“現在的生活不愁吃,就愁吃不完!”張小紅爽朗笑開了。 2014年初龍王塘村入選全昆明市31個“美麗鄉村”示范村行列,搭上了全市新農村建設的快車。龍王塘村巧妙地把鄉村文化、鄉村風景融入到“美麗鄉村”工程中,統籌地處理好美麗與富民的關系,想方設法拓寬渠道,改善村民生活,促進鄉村經濟文化發展,努力讓農村群眾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摸得到實惠。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龍王塘村就地取材,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建了水景公園。“坐在這里夏天特別涼快,冬天可以曬太陽,只要不下雨,我們每天都來這里。”72歲的付興邦老人說,村里的老人們最喜歡到水景公園坐一坐,聊聊家常、曬曬太陽。 “要讓美麗而熟悉的鄉景、鄉風、鄉情,成為吸引人的鄉愁。”龍王塘村在建設美麗鄉村工程中,注重與村莊的自然生態、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傳承等相結合,綜合考慮田、林、房、路、水、村、景點、區位等因素,通過特色規劃,龍王塘村山明水秀的特色更加凸顯。 “幾年前,村里沒有一條像樣的路,都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里也沒有什么公共設施。”龍王塘村委副書記朱永明告訴記者,全村共有農戶321戶,共1279人,過去主要以種植水稻和糧食作物為主,村民們僅夠溫飽。2008年村里引進了經濟作物荷蘭豆后,村民收入逐年提高,不少村民還外出到曲靖、紅河一帶租種荷蘭豆,人均純收入達到6645元,高于晉寧縣平均水平。 “我們靠種菜收入還不錯,現在村里更干凈漂亮了,心情也愉快多了!”50歲的楊鳳飛是村里種菜一把好手,他和妻子在村子里種著四五畝荷蘭豆和西蘭花,每年純收入能有三五萬元。種菜之余,夫妻倆還到附近去打零工,收入比過去增加了不少,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現在他們正籌劃著蓋新房。 打造“美麗鄉村”最終要實現群眾富裕。龍王塘村將按照“一村多業”的思路,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謀劃制定與農村發展相配套的產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為“美麗鄉村”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持久的發展動力。目前,村里正在考察引進新的經濟蔬菜品種。龍王塘村依山傍水,風景明秀,下一步,村里打算通過開發田園風光旅游,拓寬農民增加經濟收入的途徑。 記者 張雁群(云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