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澳洲堅果加工成為特色產業,圖為云澳達加工廠。記者 張彤 攝 ? 深化改革 煥發生機 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動能強勁、逆勢增長的奧秘,源于三農領域不斷深化的一系列改革。 過去一年,云南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工作,不斷啃“硬骨頭”和趟“深水區”,一系列關聯互動的改革舉措從紙上走向田間地頭,土地、林權等“沉睡”的資產被改革的春風逐漸喚醒,水價改革、引入社會機制參與水利建設等水利改革陸續破冰。通過大膽的探索和實踐,用改革的辦法破解體制機制障礙,創造和積累解決農村發展深層次矛盾的經驗和對策,激發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力,掀開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新篇章。 目前,全省已有108個縣(市、區)、410個鄉(鎮)、3217個村開展了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流轉耕地、茶葉地、橡膠地、果園地、咖啡地近2000萬畝,流轉率達到25.7%,為加快全省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通過不斷深化改革,施甸縣山邑村探索出一條“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土地流轉新模式,廣大農戶從一份土地上可獲得租金、分紅和工資3份收入,曾經荒置的土地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最大紅利,僅此一項,就使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000多元,集體經濟收入翻了3番。陸良縣三岔河鎮清河村委會通過實施土地大規模有序流轉,在較短的時間內培育出蔬菜、食用菌兩個年產值超千萬元的優勢產業,畝均效益是種植水稻和蠶豆的好幾倍,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升級轉型。宣威市集中有序流轉土地15萬畝,建成了落水鎮的重樓、東山鎮的藍莓、來賓鎮的金銀花等46個特色產業園區,帶動了全市70萬畝特色產業發展,實現特色產業產值14億余元。 2015年,我省繼續加快現代農業特色基地建設,通過規范化種植和規模化加工,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用工業化的鑰匙開啟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之門。同時,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保山市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基地,加快基地向適宜區集中,目前已打造優質特色基地800余萬畝,全市農業人口人均達到4畝。紅河州打破行政區域限制,變分散開發為板塊開發,選擇蒙自、開遠等6縣市13個片區,建設百萬畝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引領全州農業現代化發展。大理白族自治州采取系列措施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聚集,使核桃種植面積突破1000萬畝,成為全州覆蓋面積最廣、帶動性最強、受益面最大的富民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