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山苗鄉三七科技園 記者 孫曉云 攝 ?彌勒市農科局黨組書記李云: 深化農村改革,給農民帶來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把手里的資源變為資產、資產變為資本,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了更多更有效的渠道。在竹園鎮,農民在龍頭企業帶動下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種植鮮切花,科技培訓名額成了“香餑餑”,農科人員從過去賣菜籽、農藥的銷售員,變為田間地頭的輔導員。期待今后加大科技培訓投入,讓更多的科技人員,為現代農業服務。 ?開遠市臥龍米業總經理李文祥: 2015年,開遠市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一連增”,農民種糧一樣可以增收致富。從1998年起始,我們在老燕子村引進優質稻谷品種“云恢290”種植,從那時起,“云恢290”成了老燕子村的當家品種,水稻種植成了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通過統一品種、統一機耕、統一栽種等“七統一”,每年可以節約29.87萬元的生產成本。破解農業現代化的瓶頸制約,就是要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總要求,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元謀縣農業局副局長周國華: 希望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主體的扶持力度,通過發展農業規模化種植經營促進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承包“四荒”地進行開發,大力發展綠色蔬菜和特色經濟林果種植。同時,“貸款難”也是元謀農民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經常遇到的難題,希望能為想發展生產的農民提供農業融資平臺和有效的農業貸款,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通海五垴山村委會主任管家喜: 作為基層干部,我們要帶領村民做大做強種植養殖產業、運輸業,在新品種的引進、新技術的研發、新產品的開發上下工夫,有經濟優勢的農作物實現規模種植,對本地較成熟農產品在深加工方面進行探索,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澄江縣廣龍社區村民張師傅: 對于我們這些在莊園里上班的農民來說,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企業,自己在家門口上班,收益穩定、又能照顧家里,規模農業效益好,一年下來分紅也不錯,純收入達到4萬多元。 記者 李樹芬 呂瑾 陳怡希 整理 補齊短板 做強品牌 易暉 發展現代農業是云南做強農業的關鍵。2015年,我省毫不放松地抓緊“三農”工作,進一步加快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糧食產量實現“十三連增”,農業的穩定發展和農民的持續增收為扶貧開發、穩定社會大局奠定了基礎。然而,在糧食連年豐收背后,云南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還面臨基礎設施薄弱,生產經營方式小而散,部分農產品競爭力不強、品牌不響、產銷脫節等困難和問題。因此,做強高原特色農業,云南需要補齊短板,要進一步深化農業生產結構性改革,推動云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近年來,消費者的理念漸漸成熟,不再盲目追求產量高、賣相好但品質差的農產品,當下的現代農業將減少污染的生物農業、智慧農業作為發展方向。同時,一些現代農業企業在規模化經營中如果不協調好與農民的利益共享關系,就難以持續發展。“十三五”時期,做強高原特色農業首先要堅持高起點,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讓農業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做強高原特色農業,要進一步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今后,我省需要在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豐收的基礎上,進一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一批商貿流通龍頭企業,鼓勵和引導農民合作社承接財政支農項目。同時,加快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讓高原特色農產品不斷漂洋過海,根據市場新需求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我省交通和信息基礎設施落后是影響農產品走出去的短板之一,為此要加強農村流通市場建設,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改造升級一批大型線上線下農產品批發市場,并創新農村商業模式,完善農村商業網點布局,刺激和引導農村消費。而在經濟新常態下,要更多依靠加快農產品品牌創建步伐開拓市場,更需要“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的共同發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