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增適 在舊中國漫長的歲月里,迪慶境內無一寸公路,“山谷險阻,騾馬肩輿”即是當時交通運輸的真實寫照。一條運行千年的茶馬古道,翻雪山過草地,靠船筏溜索渡江河。落后的交通制約著迪慶社會經濟的發展。 金太陽光輝照雪山。1950年5月,迪慶三縣相繼解放。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遵照毛澤東主席“一面進軍,一面筑路”的指示,組成滇藏公路局,動員民工、軍工近3萬人,動工修筑從大理市下關至西藏芒康全長714公里的滇藏公路。1951年10月,從下關至巨甸252公里路段貫通。一年后,又修通巨(甸)維(西)馬車路86公里。巨維馬車路實為汽車單行道,從此,汽車開進了橫斷山深處的維西城。至1952年9月,馬車路已延伸50多公里到巖瓦。滇藏公路擬沿瀾滄江進入德欽。1956年,中央批準滇藏公路重新選線,從中甸經德欽進藏,維德路停工。 1956年8月27日,麗(江)中(甸)公路上馬,民工、軍工最多時達1.59萬人。經過20個月苦戰,全長147公里(從白漢場到獨克宗)的麗中公路竣工。金沙江魯南渡口以人力腳踏纜索式單渡船渡運汽車。 1958年6月1日,中甸縣城舉行了隆重的通車慶典,從四面八方趕來參觀“鐵馬”的藏族同胞們載歌載舞歡迎滿載貨物的108輛汽車隆隆駛進古城獨克宗。這條初建為六級的簡易公路后經多次改造,至1976年全線鋪設了柏油路面。1971年6月,魯南渡口修建了長232.23米的繼紅橋,結束了江水暴漲渡船停渡的歲月。1993年上游16公里處松園橋開工,時任云南省長和志強出席開工典禮,并為大橋奠基。全長265米的松園橋取代了繼紅橋,時為云南省內單跨最大的鋼混箱型拱橋。 麗中公路通車后,重新組建的工程六處7000余人繼續修筑中德路。這條全長183公里的六級路,平均展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地區,以長為112米的鋼索吊橋(伏龍橋)跨越金沙江,翻過白馬雪山到達德欽縣城阿墩子。公路最高點海拔4230米,為云南公路之最。1959年9月中德公路通車。此后,國家投資拓寬改造。1995年,又投資資金1414萬元,完成白馬雪山陰坡改陽坡工程,大大縮短冬季雪封山時間。在伏龍橋上游百米處新建鋼混矩形拱橋一座,載重量從原橋10噸增至20噸。 講到伏龍橋,讓我想起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不得不穿插文中: 1959年7月10日,伏龍橋建成并舉行了隆重的通橋典禮。這是一件足以載入迪慶交通史上的大事。當天,沿江兩岸數千藏民趕來參觀。當時在現場的一位姓張的技術員(祥云人)后來向我講起這樣一件事:有一位須發斑白的老人,流著熱淚,在老伴攙扶下在橋上走了一趟又一趟,久久不愿離去。我想這一對老夫妻定是在回憶青春年少時曾被大江隔斷的愛情。那時若是有橋,他倆何必經受那么多年的精神折磨?張技術員講的故事令人感動,我寫了一首題為《彩虹》的小詩贈送他。原詩抄錄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