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最早遷徙到迪慶境內的彝族是清光緒四年(1878年)從四川鹽源經木里進入中甸(今香格里拉)洛吉的阿魯支系。在歷史上,彝族歷經了三次遷徙進入了迪慶境內。一是清光緒一年(1875年)正月初三,四川鹽源的彝族阿魯支系的阿魯爾恩等人武裝暴動反抗奴隸主,武裝暴動被殘酷鎮壓,阿魯爾恩戰亡,其余24人逃往四川木里境內,1878年經木里逃入中甸,在洛吉中村馬鹿塘居住,也是最早遷徙到香格里拉縣境的彝族;二是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四川冕寧縣窩普的果吉·天拉等的帶領下12戶33人為逃避剝削階級的殘酷壓迫和剝削,躲避兵荒馬亂、流氓強盜橫行的環境,遷徙至香格里拉的格咱木魯銅礦廠,做零工糊口;三是民國三年(1914年),四川冕寧縣窩普地區反抗黑彝奴隸主起義失敗,起義首領達鳩布楚和馬刃什確帶領其家眷和部分弟兄遷入維西縣境內。后來,由于受各種原因也有一些搬遷到迪慶境內的彝族。彝族在迪慶境內歷經1000多年的發展歷程,與當地的其他民族和睦相處,繁衍生息,目前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縣的虎跳峽、三壩、洛吉、金江及維西縣永春等鄉鎮,大部分居住在海拔2500-3000米的高寒山區,據迪慶州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彝族人口16765人,占總人口的4.19%。從過去的24人發展到今天上萬人口,也能體現出彝族在迪慶的歷史發展狀況,人口發展取決于其民族的生存環境、生產生活條件、社會發育程度等因素。1000多年來,彝族生產生活在迪慶境內,與境內其他各民族不斷文化交流的擴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迪慶彝族民俗文化,為迪慶多元性文化增添了彝族文化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