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作為人類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表現的是人類發展的文明程度。迪慶境內的彝族居住受歷史上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其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住所頻繁搬遷便成了彝族的習慣,在彝族地方很少見豪宅,現在這一現象逐漸在消失,定居已變成了彝族新時尚,居住土木結構瓦房和鋼混結構洋樓的現象迎運而生。 彝族傳統民居有竹木結構和土木結構兩種,均為低矮平房,建筑結構形式比較簡單。竹木結構住房一般頂蓋杉木板,四周用木塊豎立圍欄,內側加兩至三層篾笆折為墻擋風,用篾笆折隔整,大多用木板做門,用篾笆折做門的較少。土木結構住房也用篾折隔整。彝族還住木楞房,據說是因居住環境條件的變化,后來才有住木楞房的習慣。 住房分配是一種古老習俗,體現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彝族傳統住房內設中堂,兩邊設分房,一間為庫房,一間為什物房。中堂設有火塘,火塘兩邊分別是主位和客位。門軸所在一側為主位,反之為客位。火塘兩邊主客位都鋪有篾席,平時席地而坐,睡覺時主客均圍火而眠,腳都朝向火塘,在彝族民居中還保留了大屋子居住習俗。 彝族長期生產生活居住在崇山峻嶺中,交通十分閉塞,過去在羊腸小道上運輸全靠人背馬馱,沒有一寸公路,隨著滇藏公路的通車,香格里拉縣境內的虎跳峽鎮寶山、余尼洛、東坡、松合一帶的彝族地方,最早告別了茶馬古道上的運輸,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改善了彝族地方的交通運輸,現在彝族地方村村通公路,告別了人背馬馱的滄桑歷史,擁有汽車、拖拉機等現代交通工具的不斷增多,大大促進了彝族地方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