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分配是核心 毛華明認為,企業要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只能讓企業與奶農之間建立一種穩定的二次利益分配機制,即奶農除了鮮奶銷售中所得收益之外,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獲取正當的利益訴求。毛華明認為最好的模式應該是合作社模式。“基地建設資金全部由企業負責,而不是只為奶農提供擠奶器。可以把奶牛合作社看作股份制企業,乳業企業負責建設基地,奶農負責提供奶牛,飼料由基地統一提供。奶農除了能夠獲取銷售牛奶的收益,還可獲得適當分紅。”毛華明說,取得分紅的數量,要根據乳業企業經營狀況來決定,這就要求企業利潤能得到有效監控。據悉,現在騰沖縣的奶水牛飼養農戶和企業就在實踐這種模式。 “奶農可以組成自己的協會,同企業協調利益關系,最終形成經濟利益一體化的合作社。”毛華明說,現在的條件還沒有達到,但是云南“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正在形成并日臻成熟,奶農也更加重視對自身利益的保護,合作社也正在探尋二次利益分配的可行性。 奶農仍是弱勢群體 當然,這種企業與農戶相對固定化的合作模式,會導致奶農利益受損。“大理的鮮奶收購價在云南牛奶主產區中處于最低水平,很大原因是企業在相對固定的區域內壓低收購價格。”毛華明擔心這樣繼續下去,會讓奶農的積極性受到影響,所以他希望奶農能共同組織自己的協會,在擴大生產組織化程度的同時,更好地維護自身合理的利益訴求。 毛華明說,鮮奶收購價的確定,一般是通過糧價比來衡量,玉米價格與原料奶的比例為1:1.5,現在玉米價格為1.8元/公斤,那么鮮奶價格肯定要超過2.5元/公斤才算是合理的、不虧本的,但現在大理州很多地方2.2元/公斤的鮮奶收購價屢見不鮮,那么很顯然吃虧的是奶農。同時,在企業有固定奶源地的情況下,加工企業也有足夠的利潤空間,因為企業生存在一個基本上沒有競爭的奶源地市場上,所以云南乳品企業應該有適當的空間支持降價。 在企業的鮮奶收購區域相對固定化的情況下,企業就處在強勢的一端。同時,政府對于某些省外企業的引進,也加強了企業的強勢地位。毛華明認為,政府當年引進省外企業的時候,只考慮到產業發展的規模化效益,欠缺對企業強勢下奶農利益的考慮,以至于部分地區鮮奶收購價處于不合理水平。 毛華明說,新希望乳業現在已經控制了云南70%的奶源,在價格上當然有一定的發言權,組織松散的奶農在此情況下就顯得被動。資料顯示,雪蘭牛奶對昆明市場的占有率也超過60%。“當時光明乳業承諾,如果能在云南設廠,每天可以調出100噸牛奶到省外,但是最終沒有被批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