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大欽 改革開放40年來,迪慶香格里拉經濟開發區這個高原上的彈丸之地見證著時代的跨越發展和人民的安居樂業,這里有大江的澎湃、大山的青翠,有櫻花的浪漫,更有楓葉的多情。曾經的灘涂荒壁,如今的鳥語花香。 從服飾看變遷 上世紀80年代末,與開發區一江之隔的麗江街頭開始流行喇叭褲、紅皮鞋、波浪卷,各種新潮服裝相繼涌現,開發區老百姓也開始追求美觀和時尚。不同于大都市,開發區納西族含蓄的改變始于首飾、服飾的“微調”,這種“微調”呈現出納西族婦女們無法復刻的美麗與獨特。 婦女們佩戴的耳環、戒指、手鐲等飾品從銅變銀,再變成金,最后到翡翠,不停地更換中折射出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傳統的棉布百褶圍腰顏色從黑、白、藍變為紅、白、黃、綠等艷麗色彩。隨著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度,思想觀念更為開放,在穿著少數民族服飾追求民族共性的同時,又從細微之處追求個性、多變。“我這套是在麗江訂做的,不算披肩要4000多塊錢,面料好還是手工刺繡。”一位婦女在康巴藝術節系列表演中向觀眾炫耀著她的服飾。 老一輩的納西族服飾只有在節慶期間才舍得穿上,并且一套衣服就要穿很多年。有手藝的婦女為了節約成本也會自己縫制,或者去麗江的民族服飾店購買。開發區三家村的一位老人家說:“上世紀80年代,納西族‘披星戴月’傳統服飾一套就將近60元,但日常服裝人均年消費支出不足20元,到2018年,三家村普通百姓的服裝人均年消費就上千元。如今,逛商場不再僅僅只是買衣服,更多的是享受現代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