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餐桌看變遷 根據開發區當地風俗,冬天是結婚的好日子。初冬,在開發區一場納西族婚禮上,賓朋滿座,熱鬧非凡。記者親身感受了一場鄉村味蕾盛宴,只見餐桌上的菜品如同流水般一一呈上,有清湯酥肉、豆腐圓子、琵琶肉等傳統菜肴,也有百合臘肉、藥膳雞等新式菜品。 拿納西紅肉來說,過去這道菜只會出現在婚禮和年豬飯桌上,它曾經是賓客們的最愛,如今生活好了,人們也不愛吃太油膩的食品,開始注重吃綠色健康的食品。 伴隨區內產業的蓬勃發展,與日俱增的人氣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飲食結構。如果要說開發區飲食的翹楚,那么“魚片”當之無愧。江魚搭配巴蜀秘制調料,鮮嫩在麻辣中引爆味蕾,難怪旅客們再忙也要停下腳步品嘗之后再出發。據魚莊老板介紹,魚莊的開設最初是為了滿足進入開發區的貨車司機,不料當地人卻喜愛上了這種味道,更有甚者用饅頭或是麗江粑粑就著吃的。曾經“下館子”是當地老百姓的極盡奢華之事,如今已成犒勞味覺的“日常動作”。 上世紀80年代,開發區禽蛋蔬菜價格逐漸放開,蔬菜、瓜果、家禽、肉類擺上了貨架,粗糧食品逐漸淡出,細糧成為餐桌上的主角;進入90年代,全國如火如荼的菜籃子工程帶來的豐年有余也讓開發區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老百姓家門口有了小菜場、露天農貿市場,繼而規范的農貿市場。再后來道路交通的發展,大超市的進駐,物流電商的興起,極大方便了百姓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