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在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沙河鄉南布村,桑園連片成景,嫩綠的桑葉隨風搖曳沙沙作響,桑農穿梭其間采摘鮮嫩桑葉,臉上滿是笑意。蠶房內,蠶寶寶正“沙沙”地啃食著桑葉,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從零星試種到規模發展,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取暖,南布村用一片桑葉、一顆蠶繭,織就出“以蠶為媒、綠色發展、共同富?!钡奶厣衽d之路。 2015年,南布村立足氣候條件、土地資源和區位優勢,在縣、鄉黨委政府的統籌規劃下,率先試點桑蠶養殖。當時,這項產業對村民而言還是新鮮事,村“兩委”扛起重擔,挨家挨戶算經濟賬,動員農戶種桑養蠶,同時積極爭取專項扶持政策,修通產業路、建齊灌溉渠,從零基礎起步筑牢產業根基。 “剛開始很多農戶都有顧慮,我們就帶著黨員先試種試養,把自家的責任田變成試驗田。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后,大家才動了心。這十年,我們就認準一個理:產業要讓老百姓得實惠,才能扎下根?!蹦喜即灞O督委員會主任羅恒芬說。 2016年,雙江支福桑蠶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全程參與桑蠶養殖的各個環節。如今,南布村的桑園面積已從最初的20余畝擴展到500余畝,8萬株新桑苗在田間扎根生長;養蠶農戶也從最初的幾戶增加到100多戶。村“兩委”還聯合合作社,為養殖戶提供水泥等物資支持蠶房擴建,修繕了3公里產業路和灌溉渠道,為桑蠶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們主要為蠶農做好服務,從引進優良桑樹種苗到規范養蠶技術,全程跟進。采取分戶養蠶、集中收購的模式,既保證了蠶繭質量,也解決了蠶農銷售的后顧之憂?!彪p江支福桑蠶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小龍表示。 產業要長遠,科技是關鍵。南布村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引進優良桑樹種苗,規范種植、科學養護,同時,通過規范消毒、恒溫保障等措施科學養蠶,提升桑蠶產業的質量和效益。 在南布村,桑蠶的價值不止于蠶繭。養殖戶郭雙友蹲在蠶床邊,把僵蠶撿到一旁。這些曾經隨手丟掉的“廢料”,如今是中藥材市場的“香餑餑”?!耙郧?,僵蠶我們直接丟了,現在可以拿去做藥材。”郭雙友笑著說。 冬季修剪的桑枝也有了新用途。致富帶頭人周認科帶領養殖戶將冬季修剪的廢棄桑枝切片曬干,變廢為寶。今年僅桑枝回收量就達50余噸,給養殖戶額外增收10萬元?!耙郧埃@個桑樹枝我們剪了以后拿回來當柴燒,現在有人來回收,可以賣錢?!别B殖戶俸貴琴說。 隨著桑蠶合作社、致富帶頭人以及蠶農的經驗技術不斷提升,雙江縣蠶繭和僵蠶的產量與質量實現了質的飛躍,蠶絲被、蠶絲服飾等產品也開始走向更多市場。 一片桑葉染綠山村,一顆蠶繭織就致富路。經過十年的深耕細作,南布村把桑蠶產業做成年產值超300多萬元的支柱產業,帶動農戶戶均年增收4.2萬元。從單一種養到全鏈開發,這條“新絲路”越織越寬,托起南布村鄉村振興的美好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