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工作在迪慶還是個陌生的名詞時,李翠梅已踏上拓荒之路。10年間,她從業余參與到專職服務,與伙伴從零起步,將社工的星火燃成溫暖千家萬戶的燈火。 如今,這位迪慶社工帶頭人參與孵化的5家州市級社工機構和7個鄉鎮社會工作服務站如格桑花綻放在迪慶高原,培養的近40名專職社工奔走在高原牧場與城市社區之間,累計爭取近2000萬元服務資金,為留守困境兒童、特困老人等群體提供幫扶超6萬人次。面對服務深度不夠的瓶頸,2023年,她毅然轉型,聚焦老年與青少年領域,用“深挖井”的韌勁,在雪域高原書寫“助人自助”的答卷。 “最大的挑戰是行業認知空白。”回想2015年開展服務初期,李翠梅記憶猶新,“別說老百姓,許多政府部門都不清楚社工的職能。”但好在有各級民政部門的大力支持,沒有平臺,她帶著團隊從零開始搭建;缺乏人才,便聯合民政部門開展培訓;缺少資金,就奔走對接基金會、企業。10年間,每一筆爭取到的資金都化作實實在在的項目——從培養人才到機構孵化,從留守兒童關愛到特困老人幫扶,從殘疾人支持到困難家庭救助。“前些年的廣泛服務宣傳了社工、取得了信任。”她坦言,這為后續深化服務奠定了根基。 然而隨著服務深入,李翠梅敏銳地察覺到困局:“泛泛而助難以觸及問題核心。”2023年,她作出戰略轉型,集中資源深耕老年與青少年兩大群體。“資源有限,與其‘撒胡椒面’,不如‘深挖井’。” 在青少年服務領域,李翠梅推動建立“一人一檔”成長支持計劃。針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困境青少年,聯合社區、學校、民政、團委、婦聯等部門,依托迪慶州“12355”青少年服務臺資源,構建涵蓋心理輔導、學業幫扶、權益維護、生活技能培訓的全鏈條支持網絡。更引入藝術治療與民族文化傳承項目,幫助孩子在療愈中重拾自信。“以前只解決生存需求,現在要激活他們的未來潛能。”她說。 在老年服務方面,李翠梅提出“積極老齡化”與“在地安老”理念。一方面培育社區互助網絡,培訓低齡健康老人成為志愿者,結對幫扶高齡失能老人,鏈接醫療資源開展健康管理;另一方面聚焦農村分散供養特困老人的精神需求,協助民政部門,以公益性質運營5家養老院,將社工專業方法融入照護全程。“讓每一位老人感受到尊嚴和價值才是真正的養老。”李翠梅說。 “扶危濟困不僅僅是給錢給物,而是賦能。”李翠梅始終堅守社工的專業內核——“助人自助”與“系統視角”。在她看來,幫助困境兒童家庭既要解決眼前困難,更需評估家庭功能、鏈接長期資源;服務老人需通過社區互助網絡,將“被動養老”轉化為“低齡助高齡”的可持續模式。“濟困是起點,扶智、扶志、構建支持網絡才是出路。”她說,“我們的使命是用專業知識修復社會聯結,提升個體應對困境的能力。” 奮斗路上,李翠梅始終踐行初心。“這不僅是工作,更是值得奮斗一生的事業。”談及未來,她目光堅定,“我們將培養更多扎根迪慶、精通民族文化的本土社工人才;探索醫療、教育、民政等跨部門資源整合機制;推動社會認同與政策支持,讓‘老有尊嚴、幼有未來’的愿景照進現實。” 從4人拓荒到帶領40人的團隊深耕,李翠梅用10年時間詮釋了何為專業堅守。當被問及動力之源,她幸福地講述了養老院里老人緊握的雙手和幸福的笑容,還有孩子遞上的畫作上初升的太陽……這些溫暖的瞬間,讓她深深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意義。“社會工作不僅是雪中送炭的溫暖,更是授人以漁的智慧。”寒夜里的雪域高原,這盞以專業與初心點燃的燈,正照亮更多人的前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