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5-23 15:49:46

第四篇 推動產業優化升級

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質量強省和品牌戰略,推動經濟增長動能轉換,實現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

第十五章 堅持“兩型三化”發展方向

順應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國內消費升級新變化和科技進步新趨勢,依靠科技進步和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構建“開放型、創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綠色化”的云南特色現代產業體系。

以開放型為引領,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主動參與國際國內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瞄準培育和做強主導產業,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快開放合作載體、機制平臺建設,構建內外聯動、互為支撐的開放型產業新格局。

以創新型為關鍵,加快產業動力轉換。聚焦產業發展前沿、核心和關鍵技術問題,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聚焦產業發展制度障礙問題,深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聚焦產業發展路徑問題,加大重大技術改造升級,推進產業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和管理創新。

以高端化為標桿,提高產業市場競爭力。實施質量強省戰略,推進質量和品牌提升行動,深入開展“中國制造2025”云南行動計劃,支持發展智能制造,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提質增效,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

以信息化為支撐,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開發信息新技術和新產品,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大力推廣“互聯網+產業”,加快培育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信息產業經濟。

以綠色化為根本,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加快發展綠色產業,實現產業發展、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相互促進、和諧共贏。

第十六章 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以市場需求為引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實施傳統產業重大技術升級改造工程為重點,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盤活現有存量資產,修復增長動力。

一、實施重大工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

圍繞冶金、化工、建材、輕紡等重點領域和技術設備、工藝流程、生產管理等關鍵環節,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裝備,不斷提高傳統產業核心競爭力。

加快技術進步。支持冶金、化工、輕紡等企業淘汰老舊設備,進行設備更新和升級換代,提升裝備水平,推動產品升級換代,促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支持企業對關鍵制造工藝和關鍵共性技術開展攻關,破解工業發展瓶頸。加大對傳統優勢產業建鏈、補鏈、強鏈的投入,提高產業鏈各環節技術含量和裝備技術水平。

推動智能制造。加快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廣應用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進制造模式,積極支持骨干企業建設“數字車間”“智能生產線”“智能工廠”。率先在煙草企業生產管理、倉儲、銷售等全過程進行智能化改造,加快冶金、化工、食品等行業的智能化改造,推廣使用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全面提升企業研發、設計、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加快煤炭、危險化學品、食品、農藥等重點行業智能檢測監管體系建設。

加快綠色發展。大力推廣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在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的使用,強化技術創新和管理,淘汰落后電機產品和耗能裝置。促進工業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鼓勵和支持中低品位、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工業“三廢”及余熱余壓綜合利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推進綠色、數字化礦山建設,保護生態環境。

二、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

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和法治辦法,加強價格、產業等政策手段的協調配合,建立以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為約束條件的退出機制,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實現市場出清。按照“限量、重組、轉移、退出”四種途徑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

限量。過剩產能行業一律不得新增產能。嚴格執行國家行業準入,實施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和有色金屬自產資源須達到50%以上的舉措,限制銅、鉛、鋅、錫冶煉,電石、焦炭、黃磷新增產能。

重組。鼓勵和引導行業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削減落后低效過剩產能,通過剝離重組整合內部資源,優化技術、產品結構,壓縮過剩產能,推動減量化調整,提升行業運行質量。

轉移。推動鋼鐵、水泥等優勢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在供給端消化產能。創造有效需求,對具有市場發展前景,當前市場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產能相對過剩的行業,及時調整發展時序和方向,通過積極培育下游市場、開拓新產品等措施進行有效化解。擴大出口,開辟新的市場,從需求端加快去產能。支持過剩產能企業向其他行業轉產。

退出。對環保、能耗、安全生產達不到標準和淘汰類的煤炭、鋼鐵、有色、水泥、鐵合金、焦炭等行業產能,要依法依規有序退出。完善政策措施,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

三、拓寬產業發展新空間

實施云南工業質量品牌行動計劃,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云南制造”知名品牌的影響力。支持傳統企業實施符合產業政策、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優的項目擴大投資,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升效益。加快產業縱向延伸拓展,橫向配套協作,發揮核心企業龍頭帶動作用和大中小企業集聚功能互補作用,打造若干產業集群。促進煙草提質增效,緊扣綠色安全、品牌提升,完善優質原料基地等關鍵環節,提高煙草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著力吸引國內外輕工業龍頭企業和沿海產業鏈整體轉移,做大做強以食品工業為主的非煙輕工業,大力提高消費品比重。推動冶金、化工、建材等骨干企業兼并重組,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延伸重化工產業鏈,推動材料工業體系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升級發展水電為主多元低碳綠色能源產業。加快煙草、食品、包裝印刷等企業應用電子商務轉型升級。加大地質探礦力度,提高產業發展的資源保障水平。

積極培育石化產業成為新的優勢產業。以建設新興石油煉化基地為契機,采用清潔先進技術,加快建設石化深加工核心項目,耦合發展煤化工、鹽化工、磷化工、生物化工,以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專用化學品和基本有機原料為重點,推動延伸精細化學品、紡織品等終端產品,形成規模超千億元的石化產業鏈。

第十七章?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圍繞重點領域,緊跟技術前沿,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加強政策資源整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新的增長動力。

一、培育產業發展新動力

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引領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主導力量,以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的6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突破口,集聚創新資源,提升自主研發和產業化能力,攻克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培育骨干企業,加強基地建設,推動產業鏈開發,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昆明市為重點,打造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通過市場化機制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新引擎。

二、完善新興產業發展環境發揮產業政策導向和促進競爭功能,構建有利于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準入條件、監管規則和標準體系,營造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生態環境。建立由省領導掛帥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完善工作機制,統籌協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創新投入方式,完善財政激勵政策,發揮好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作用,設立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繼續組織實施新興產業創投計劃。制定軍民融合發展專項規劃,設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貫徹落實支持新興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開展眾籌試點。建立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探索投保貸聯動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資支持力度。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激發創業創新者活力,在加大引企引資引智引才工作的基礎上,制定更開放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實施高端人才“獵才計劃”,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領軍型企業家、領軍型技術人才,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和服務的政府采購力度,通過政府支持應用示范和建立保險補償機制促進首臺(套)重大裝備及關鍵部件和首批(次)新材料應用,鼓勵民生和基礎設施重大工程采用創新產品和服務。

第十八章?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全面實施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創新體制機制,放寬市場準入,優化政策環境,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

一、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為導向,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引導企業進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離和外包非核心業務,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推進農業生產和工業制造現代化,加快生產制造與信息技術服務融合,推動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臺建設,積極培育新型服務業態,實現規模效益和特色發展,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撐能力。

二、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堅持規范化、便利化、精細化、品質化發展方向,積極對接和組織實施旅游休閑、教育文化體育、養老健康家政等國家重大工程。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經濟,加快旅游開發與城鎮、文化、產業、生態、鄉村建設深度融合,實施旅游服務質量提升工程,深入推進旅游業綜合改革試點,規范旅游市場,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建設旅游強省。加快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發展。全面推進醫養融合發展,發展壯大大健康產業,積極落實促進消費各項政策。化解房地產庫存,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加強食品藥品及重要消費品市場監管,保障消費安全,著力打造以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和農村消費為重點的提升型消費,挖掘消費潛力,培育消費新熱點,不斷擴大生活性服務業規模,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消費擴大和消費升級的需求。

三、營造服務業發展良好環境放開市場準入。面向社會資本擴大市場準入,加快開放電力、電信、郵政、市政公用等行業的競爭性服務業,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放開。清理各類歧視性規定,完善各類社會資本平等參與醫療、教育、養老、體育等領域發展的政策。

加強政策扶持。簡化審批程序,高效貫徹落實服務業各類優惠政策。創新省級財政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支持方式,重點支持服務業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及共性技術平臺、創新服務平臺和應用示范工程建設。建立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為中小服務企業提供融資擔保。對符合西部大開發和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規定的服務業企業,落實好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政策。進一步規范收費行為,減輕企業負擔。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

第十九章?推動園區轉型升級

優化園區布局和功能定位,努力把園區建成各具特色的產業要素的集聚區、企業技術創新基地、制造業中高端發展載體、對外開放和承接產業轉移平臺、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標桿區、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發展示范區。

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規劃園區發展,促進主導產業向園區集中、承接產業向園區轉移、關聯產業在園區配套,推動園區經濟發展。促進園區建設投融資渠道多元化,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推動園區管理創新,強化園區考核機制,建立省級園區的進入和退出機制。培育和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汽車及裝備、石化、輕紡、水電鋁等一批產業鏈完整、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先進制造業特色園區以及現代旅游、專業物流、文化創意、現代商貿、商務金融等一批具有較強集聚帶動能力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推進重點園區建設,加強重點產業配套能力,加強與發達地區開展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建設。創新園區開發模式,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積極引進大企業大集團、引進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發達地區合作,積極探索東南亞產業園、浙商園等園中園建設模式。

加快發展臨空經濟。依托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和省內有條件的干支線機場,積極培育發展與航空密切關聯的商貿物流、航空保稅、航空旅游、離岸金融、商務會展、總部經濟、科技研發、航空制造與維修、出口加工及保稅加工、復合型休閑度假及依托航空運輸的高附加值產品制造等產業,構建以航空運輸為基礎、航空關聯產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把臨空經濟打造成為園區經濟的新增長點。

專欄8?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重點

煙草。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開發生態安全型卷煙產品,進一步提高一、二類煙比重,加快“走出去”步伐,大力發展煙用輔料、煙草機械、包裝印刷等煙草配套產品,打造“兩煙”及配套產業集群。

非煙輕工。大力發展茶、酒、糖、油、核桃、咖啡、果蔬7類過百億元的云南特色食品加工業;加大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天然香精香料、綠色有機生物資源性生活必需品等大健康產品開發和產業化步伐。積極發展橡膠制品,形成由種植、加工向橡膠制品延伸發展的橡膠產業鏈。與旅游文化產業融合,形成一體化發展的特色工藝品產業鏈和聚集區。建設家具產業聚集區。大力承接家電、紡織服裝、鞋帽、塑料制品、玩具、五金等出口導向型產品制造,打造產業集聚區。

冶金。重點發展超薄鋁箔、寬幅鋁板帶、錫材、錫化工等精深加工產品,培育打造銅、鉛鋅、錫產業鏈,主動承接建設水電鋁一體化的清潔載能產業基地。建設氧化鋁基地及銅、鎳等資源接續地。大力推進建筑鋼材升級換代和多元化產品發展,加大高強度抗震鋼和鋼結構建筑推廣應用。

化工。發展推廣緩控釋肥、專用肥、水溶性肥等新型肥料,打造磷及精細磷化工產業鏈,穩妥推進昭通褐煤資源綜合利用。

建材。優化產業結構,控制水泥總量。以發展節能環保型建筑材料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天然石材、新型綠色環保建材,打造先進陶瓷基地。

能源。擴大云電云用,拓展西電東送,穩妥推進金沙江、瀾滄江干流水電開發建設,爭取怒江干流水電開發并做好后續工作。支持和服務好大中型水電開發建設,積極做好庫區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協調有序發展新能源,提高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加快推進資源枯竭礦井的退出,加大小煤礦的關閉退出力度,淘汰煤炭落后產能,提高煤炭清潔生產水平。加強煤層氣、頁巖氣、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

建筑業。大力推進信息、科技在建筑業生產、管理、服務等方面的應用、滲透和融合,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支持企業實施“大市場”和“走出去”戰略。

專欄9?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重點

現代生物。充分發揮云南特有的生物多樣性戰略資源優勢,促進生命科學、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與云南特色生物資源的結合,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生物產業。促進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健全標準、做大品種、做強企業,提升中藥(民族藥)產業質量和效益,推動現代中藥飲片、提取物、保健產品發展。著力推動新型疫苗和抗體藥物等生物制品研發和產業化,鼓勵發展化學仿制藥,優化生物醫藥產業結構。依托昆明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加大基于基因資源、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積極開拓大型哺乳實驗動物新空間,積極培育基因檢測和干細胞應用產業,推動遠程醫療和精準醫療新業態發展。加快昆明市現代中藥與民族藥、新型疫苗與生物技術藥國家新興產業發展集聚區建設。大力開發主要農林動植物的高產、優質、多抗、高效新品種,重點推動水稻、玉米、馬鈴薯和豬、牛等動植物重大新品種的培育、擴繁與產業化。提升生物制造技術經濟性,加強生物催化劑、酶制劑新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推動微生物制造產業升級,培育生物基材料產業。重點打造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生物醫藥產業。

新能源。推動太陽能多元化利用與規模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發展新能源技術綜合應用的分布式能源微網,促進相關技術裝備規模化持續發展。

新材料。面向航空航天、海洋裝備制造,加快高性能鈦合金、鎳合金、鋯合金、稀貴金屬新材料開發;面向高鐵,推進大長度高強高導銅合金接觸線材料產業化;面向汽車制造,發展利于車身、發動機輕量化的高性能鋁制件、塑料、陶瓷等新材料;面向健康產業,開發以鈦合金為主的醫療器械和生物植入件材料;支撐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加快發展稀貴金屬催化材料和器件,培育稀貴金屬資源高效回收及短流程制備,積極開發鍺、薄膜等太陽能電池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和儲能關鍵材料,推進高效節能鑄銅轉子電動機應用,加快水污染處理膜材料發展;支撐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加快鉑族、鍺、銦等稀貴金屬為基材的新型電子信息、半導體功能材料以及電子級多晶硅、藍寶石襯底材料發展,提升紅外和微光夜視材料和器件制造優勢,推進適用于穿戴式智能設備的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材料;支撐石油化工產業發展,加快發展高分子化工材料、陶瓷基復合材料、高強耐磨玻璃纖維等。

先進裝備制造。立足產業優勢,推進重點領域突破,加快重大礦冶成套設備發展,組織研發和實現具有深度感知、智慧決策、自動執行功能的高檔數控機床和加工中心產業化。提升自動化物流、軌道交通和鐵路養護、高原型電力裝備、煙草制造、食品生產、中藥提取、農林機械、大型鑄鍛件、模具制造等產業的智能化水平。積極培育新能源汽車、智能穿戴式設備等新興制造業。適度發展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制造產業,積極開拓南亞、東南亞、西亞和中亞市場,打造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汽車產業鏈。

電子信息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全面實施“云上云”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呈貢云南大數據中心、旅游數據中心及交易平臺、林業大數據中心及交易平臺等項目建設,推動政務云、旅游云、教育云、衛生云、科技云、產業云等一批示范云建設,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離岸數據中心、超級計算中心,推進大數據開放共享,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產業。積極發展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高端軟件和信息服務等新技術產業。以軍民融合發展提升壯大光電子產業,積極發展金融電子、新型顯示器等電子信息制造業。培育面向南亞東南亞的信息通信設備、機器翻譯、電子產品制造產業。加快云計算應用軟件、行業應用軟件、嵌入式軟件、小語種軟件、語言技術軟件、工具軟件的研發及產業化。實施信息消費工程,開展重點領域民生服務示范應用,深化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衛星遙感、通信、導航技術的綜合應用以及空間技術及其他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

節能環保。實施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及產業化示范工程,積極培育節能環保龍頭企業,建設1—3個技術先進、配套健全、發展規范的節能環保產業示范基地,加快節能環保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品推廣應用,打造一批擁有知識產權和競爭力的裝備和產品。

專欄10?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重點

金融業。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機構體系,著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金融服務。進一步加大債券、股票融資力度,充分發揮期貨、保險市場功能,加快建設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匹配的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開發符合創新需求的金融服務,提高金融機構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以加快推進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為契機,提高金融業對外開放水平,推動以昆明為中心,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建設。到2020年,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以上。

現代物流。加強重要物流節點、口岸、綜合交通樞紐等物流、倉儲基礎設施和通道建設,加快推進昆明騰俊國際陸港、大理海東·滇西國際商貿物流基地、昆明長坡泛亞國際物流園區、磨憨國際物流園區、研和綜合物流園區、河口國際物流園區、芒市國際物流園區、硯山現代物流園區、紅河綜合保稅區等現代物流基地、示范園區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壯大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大力支持現代郵政快遞服務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支撐高原特色農業和電子商務發展。大力推進國際物流發展,加快機場、鐵路、高等級公路、口岸、園區之間的連線和多式聯運設施建設,強化集疏運服務功能,構建便捷、高效的跨境物流體系。加快昆明、紅河、磨憨、瑞麗等地保稅物流發展。加快物流信息化、裝備現代化和標準化建設。完善城鄉物流配送體系。

科技服務。加快發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科技金融、科學技術普及、綜合科技服務等科技服務業,打造一批科技服務機構。集聚整合公共服務科技資源,引進和建設一批國家級科研機構、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技服務平臺。加強區域協作,重點加強與國內先進地區、南亞東南亞、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培育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科技服務品牌。

信息服務業。大力培育呼叫中心外包、托管、設備租賃等業務;支持多語種翻譯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發展多語種信息門戶、社交平臺、電商平臺、瀏覽器、數字內容分發、機器翻譯等信息服務產業;支持多語種音視頻節目、動漫游戲、衛星導航、空間地理等信息內容開發。推動工業企業與軟件提供商、信息服務提供商聯合提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全過程的數字化水平。

商務服務業。重點發展企業管理服務、廣告、商務咨詢、會計審計、法律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業態。著力打造產業集中、特色鮮明的服務外包聚集區,大力開拓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服務外包市場。

會展業。重點打造“南博會”和“旅交會”,提升和打造“文博會、石博會、農博會、珠寶展、茶博會”5大專業會展,著力培育打造“藥博會、民族商品交易會、綠色食品交易會、國際三七節、國際祖母綠文化節”等10個特色會展品牌,推動會展業加快發展。

專欄11?生活性服務業發展重點

旅游業。做大、做強、做精、做優滇西北香格拉里拉生態旅游區、滇西邊境旅游區、滇西南瀾滄江—湄公河國際旅游區、滇東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區、滇東北紅土高原旅游區。加快建設昆玉紅文化旅游產業經濟帶和金沙江沿江旅游經濟帶。推動觀光型旅游向休閑、度假、康體、養生、養老等復合型旅游轉變,建設一批休閑度假、溫泉療養、裝備制造、自駕旅游、戶外運動、邊境跨境旅游等新業態。強化旅游景區景點規劃,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探索發展“智慧旅游”、旅游電子商務、旅游中介服務。開發建設以商務旅游、休閑客棧、康體養生、文化體驗、高山峽谷探險等為主要內容的高端旅游產品。打造麗江古城、“三江并流”、哈尼梯田等5大世界遺產地,建設西雙版納、陽宗海等5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20個省級旅游度假區,繼續建設100個精品旅游景區,培育50個旅游節慶和演藝品牌,建設100個旅游城鎮和旅游小鎮。改善鄉村旅游休閑基礎設施,把鄉村旅游打造成惠農富農的新興產業。到2020年,旅游業實現總收入8500億元,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10%以上。

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新聞傳媒業、出版發行印刷業、歌舞演藝業、影視音像業、文化休閑娛樂業、文化信息傳輸業、“金木土石布”民族民間工藝品業、珠寶玉石業等文化產業。建設一批國家級或省級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以及國家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扶持一批小微文化企業,建設特色文化產業示范村(街區)。建成20個年產值上億元的文化產業園區,培育200戶主營業務收入上億元的文化企業,培育2—5戶在主板、創業板或新三板上市的龍頭企業,促進云南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到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5%以上。

健康服務業。大力發展醫療、護理、健康養老、健康保險、中醫藥醫療保健、健康體檢和咨詢、健康文化等健康服務。創建國家級(戶外運動)體育產業園區,打造高高原區、高原區、亞高原區、低海拔區體育基地,優先建設昆明、麗江、普洱、富寧、會澤等5個高原體育基地,打造20個帶動全民健身和體育旅游的品牌賽事,建設生態綠道體系和特色康體運動項目。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2000億元以上。

商貿服務業。鼓勵發展專業店、專賣店、會員店,大力發展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區菜店等社區商業,規范發展住宿和餐飲業,推動傳統商貿流通企業發展電子商務。

房地產業。化解房地產庫存,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發展依托城市新區、商務中心區、城市組團、特色商業區等載體的旅游地產、養老地產、商業地產等跨界地產項目,穩定房地產市場,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專欄12?重點發展園區

重點推進昆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五華科技產業園區、曲靖經濟技術開發區、玉溪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楚雄經濟開發區、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大理經濟技術開發區、安寧工業園區、嵩明楊林經濟技術開發區等10個千億元園區和麗江華坪工業園、昭通水富特色產業園、文山三七產業園、德宏瑞麗工業園、盈江工業園區等50個百億元園區建設,推進昆明呈貢信息產業園、云南長水臨空經濟示范區、玉溪云計算產業發展集聚區、保山云計算產業園、文山—百色跨省經濟合作區等新興園區茁壯成長。

第二十章 主動承接產業轉移

堅持有選擇性的產業承接導向,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產業承接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構建開放型產業平臺,吸引產業加速向云南轉移。

一、明確產業承接導向

抓住國際資本和產業轉移的機遇,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加快開放合作載體建設,瞄準世界500強企業、知名跨國公司和行業龍頭企業,突出高端化取向,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緊扣滇中新區、國家級開發區、省級產業園區、臨空經濟區等重點區域開展“點對點”招商,主動承接一批具有國際水準、代表產業高端的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吸引跨國公司和國內大型企業集團在我省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區域性采購中心等機構,帶動相關配套企業和項目轉移。強化安全發展觀念,守住安全底線,把住產業轉移的準入門檻。

不斷拓展與泛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京津冀和港澳臺等區域協作,積極承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圍繞建設民航強省、旅游強省目標,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等方式,與行業龍頭企業加強合作,解決我省急需的知名基地航空公司、通用航空龍頭企業、航空器制造和維修維護企業、航空人才培養企業以及重點景區發展急需的旅游管理、旅游創意、旅游產品開發、連鎖餐飲等問題。適應新常態,展現煙草“新作為”,積極承接以煙葉和煙葉加工剩余物為原料的加工企業,開發非煙新產品,拓展非煙新用途。有序承接電解鋁產業轉移,延伸產業鏈,使水電鋁成為我省資源型產業發展示范、環境友好型典范、引領升級標桿。圍繞有色、磷化工等特色優勢產業,積極承接關聯產業、配套產業和精深加工產業。積極推進云南臺灣兩地農業產業的深度對接,主動承接臺灣農業精深加工。

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機遇,積極承接開拓南亞、東南亞及西亞市場的產業。圍繞與省內和周邊國家民生需求息息相關的吃、穿、住、行、娛等,積極承接一批民生需求型輕工產業,特別是承接以滿足本地區域市場、努力開拓東南亞、南亞、西亞市場為目標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工貿易和生產性服務業。充分發揮海外華僑華人在資金、技術和社會影響等方面的優勢,凝聚僑心,加強“引僑促產”工作力度,以承接南亞東南亞的軟件電子信息技術研發制造、珠寶玉石等優勢行業為重點,打造華商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華僑園。

二、優化產業轉移環境

加快推進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和以園區為主的平臺和載體建設,增強承接產業轉移的支撐條件。大力發展與承接產業轉移相匹配的配套產業,提高承接產業落地發展的配套服務能力。加大承接產業的人才培養和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創新招商模式,圍繞主導產業和配套產業的聯動發展,實施精準招商,健全產業鏈條。優化政府服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我省與東中部地區建立省際間產業轉移統籌協調機制,強化法規制度保障,為承接產業轉移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責任編輯:鮑江平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影院|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久久精品 | 国产精品视频你懂的|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日本一卡精品视频免费| 成人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软件|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日韩精品免费电影| 精品无码人妻夜人多侵犯18| 水蜜桃精品一二三|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www.999精品视频观看免费|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日本精品卡一卡2卡三卡| 精品性影院一区二区三区内射| 91麻豆精品视频| 青春草无码精品视频在线观| 99热这里只有精品9|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PP|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精华液| 99热这里只有精品7| 国产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中文| 日韩熟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唯爱网| 国产精品臀控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不卡| 中文精品北条麻妃中文|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网站|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牛牛|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日韩精品第一页| 精品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牛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