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把創新擺在全省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人才作為支撐跨越式發展的第一資源,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發展從過度依靠自然資源轉向更多依靠人力資源,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投資回報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以創新引領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第二十九章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深入實施新一輪創新型云南行動計劃,突出以生物產業等為重點的產業創新,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一、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 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重點在現代生物產業領域強化原始創新,在裝備制造、石油化工、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冶金和新材料等領域加強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在創新驅動上的彎道超車。充分調動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積極性,力爭在生物、有色、磷化工、遠程醫療、現代化物流成套裝備、金融電子化專用設備、稀貴金屬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知識創造和關鍵性技術的新突破。建設特色鮮明的區域創新體系,以昆明為重點推進區域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建設,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級、省部共建、省級工程或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以及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建立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多元化研究與實驗經費(R&D)投入機制。省財政、滇中有關州市以及大理、保山等市級財政應進一步加大研究與實驗經費(R&D)投入,特別是加大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的投入;通過經濟杠桿、政策措施和導向、約束機制等引導和鼓勵企業主動增加研究與實驗經費(R&D)投入,完善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經營考核機制,加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和創新成果產業化的經費投入;結合云南資源和區位優勢,主動對接高水平科研機構來滇設立分支機構,積極吸引知名企業來滇設立研發中心。 專欄20 產業技術創新工程重點方向 原始創新。重點實施生物產業重大創新工程,推進生物產業創新資源整合提升、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重大攻關兩大行動,打造區域性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培育形成國內重要的生物產業創新策源地。 生物產業創新資源整合提升行動。整合中科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等中央單位駐滇機構及省內科研院校的創新資源,強化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農業生物多樣性應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觀賞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以及昆明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公共實驗中心、實驗動物中心、生物醫藥中試生產中心3大科技基礎設施條件平臺的能力建設。重點推進中科院動物所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靈長類生物醫學研發和技術平臺的資源整合,打造具有國際知名度和競爭力的靈長類動物模型與醫藥產業化示范基地。 生物產業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重大攻關行動。推進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育種、生物制造等重點領域技術創新,力爭在新物種發現、用于人類重大疾病治療的活性化合物或藥物前體篩選、新藥創制、中藥材資源深度開發、道地藥材潛在應用價值深度開發、中藥(民族藥)品種二次開發、名藥名方再創新、實驗動物、人體移植器官替代產品開發、基因藥物開發、新型疫苗研發、干細胞轉化應用、基于煙草應用的非煙產品開發、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開發、天然香精香料開發、綠色有機生物資源性生活必需品開發、特殊環境微生物開發利用、微生物高端產品制造、酶制劑產品、動植物良種選育、花卉園藝、生物質能、新一代生物農藥、新一代生物肥料、跨境動物疫病防治、綠色種植技術、生物多樣性保護、高原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創性突破和產業化技術應用。 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在冶金化工的礦產勘探、采選、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安全生產、資源綜合利用、配套裝備開發等以及大宗新材料產品生產、基于高新技術領域使用的高端新材料開發、新能源汽車及電池組件、智能制造、新型光電子器件和系統、煤資源清潔高效利用、煤層氣資源開發利用、節能環保裝備、智慧能源、新一代光伏、風能成套裝備等方面取得突破,推進真空冶金、微波冶金在新領域的應用。 二、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 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全過程的科技創新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和創新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培育一批國際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進一步完善創業園、孵化器、風險投資、天使投資和股權激勵等創新支持政策,培育一大批特色鮮明、技術專業化水平高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提升國家級開發區、省級重點工業園區、大學科技園等創新載體建設水平,強化創新平臺建設和能力提升,壯大創新產業集群和區域創新高地,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注重企業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構建以資本為紐帶的產學研用有機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創新聯盟中的技術和人才支撐作用,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推動創新成果與產業需求緊密銜接,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加強中試環節建設,提升創新成果產業化實驗驗證能力。推進管理創新,通過引入新的管理方法、手段和模式等管理要素提升企業生產能力。滿足消費需求變化和升級需求,推進產品創新,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和安全,創造和培育知名品牌。 三、構建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 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形成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成果高效轉化,創新價值充分體現的政策機制和體制框架。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完善省級科技決策咨詢制度,構建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對外合作等有關規劃和政策統籌協調、有效銜接的長效機制。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政府統籌廣泛聯合社會各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體制機制,突出重點,加快突破瞄準全球行業標桿培育做強主導產業亟需的核心技術、產業轉型升級的共性關鍵技術、關乎生態安全、生態屏障建設、生態治理以及居民公共健康水平提升的重大技術,加快有利于高效釋放后發優勢的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強化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加大對產業技術需求的超前謀劃、創新投入和成果轉化應用。發揮公共財政對戰略性、前瞻性、公益性領域創新能力建設的導向作用,鼓勵引導企業和社會積極參與建設。推進公共科技資源共建共享,在新興技術領域形成若干創新網絡。加強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促進知識產權應用,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推進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實支持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有效提高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 專欄21?創新型云南行動計劃 重大科技專項工程。以高新技術重大產品產業化為核心,帶動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突破創新,實施生物、新能源、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重大科技專項工程。 重大新產品開發工程。以提升云南支柱產業和重點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堅持科技大品牌戰略,重點實施工業、高原特色農業、社會發展等領域新產品開發工程。 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工程。以重大專項技術、重大新產品開發及產業化和國內外科技成果落地孵化、轉化、產業化為重點,實施科技成果入滇落地轉化、產學研結合推進成果轉化、提升園區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等工程。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創新創業環境建設工程。結合全省創新驅動能力建設和國內外科技合作需求,實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創業環境建設工程。 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提升工程。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升科技研發機構平臺,構建培育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融資服務平臺。 四、創新發展新模式 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順應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潮流,全面實施“云上云”行動計劃和“互聯網+”行動,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互聯網在促進產業升級以及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中的平臺作用,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引導要素資源向實體經濟集聚,推動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變革,培育滿足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的新業態。打造互聯網創新應用空間,構建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的信息技術、應用、產業生態,引進和培育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發揮引領作用的互聯網龍頭企業,推進中小互聯網企業集群發展,促進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使“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推動形成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 專欄22“互聯網+”行動12個主要領域 互聯網+創業創新。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著力打造眾創空間、開放式創新等,為創業團隊和個人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服務,引導和推動全社會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互聯網+協同制造。以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為主線,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加快有色、鋼鐵、化工、煙草、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推進多元化制造資源的有效協同,提高產業鏈資源的整合能力,積極培育新材料、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鼓勵企業開展在線增值服務,拓展產品價值空間,實現云南制造業向智能化和“制造+服務”的轉型升級。 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快云煙、云糖、云茶、云藥、云膠、云菜、云花等高原特色農業結構調整和生產經營方式轉變,推進信息進村入戶、促進農村電商發展,健全質量追溯體系,培育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規劃建設全省林業大數據中心、林業交易中心,促進林業規模化生產與集約經營。 互聯網+電子商務。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行業電商、跨境電商及電商服務業,推動電子商務應用創新與監管,加強電子商務國際合作,打造良好的跨境電子商務環境,推進傳統商業模式向新興商業模式轉型,努力構建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電子商務發展格局。 互聯網+便捷交通。加快互聯網與交通運輸領域的深度融合,通過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運行信息等互聯網化,推進基于互聯網平臺的便捷化交通運輸服務發展,顯著提高交通運輸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細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運輸行業服務品質和科學治理能力。 互聯網+旅游文化。推進智慧旅游,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旅游大數據中心和網絡交易平臺,發展基于互聯網的信息發布、線上體驗、咨詢服務、旅游預訂、在線交易、數據統計、市場監管、招商引資等服務,推進智慧旅游景區、城鎮、鄉村、線路和民族文化在線體驗,推動民族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智慧旅游、民族文化旅游新業態。 互聯網+益民服務。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加快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健康、養老、教育、社會保障等新興服務,創新政府服務模式,提升政府科學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互聯網+高效物流。用互聯網技術改造傳統物流產業,提升企業物流信息化水平,搭建物流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對接和使用效率。鼓勵大數據、云計算在物流領域的應用,構建智能倉儲和物流配送體系,探索物流行業可延伸服務方向,促進現代物流發展。 互聯網+智慧能源。通過互聯網促進能源系統扁平化,推進能源的供給革命、消費革命、技術革命、體制革命及國際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節能減排。加強分布式能源網絡建設,促進能源利用結構優化。加快發電設施、用電設施和電網智能化改造,提高電力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 互聯網+普惠金融。加快金融改革創新步伐,鼓勵互聯網與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的融合創新,加強移動金融技術創新惠邊應用工作,拓展互聯網金融跨境服務及合作交流,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拓寬服務覆蓋面,構建功能完備的互聯網金融服務體系。 互聯網+綠色生態。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生態環境和污染源的自動實時監測,構建環境影響評價平臺,開展生態大數據分析,促進環保智能化,完善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體系,促進資源循環再利用,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 互聯網+人工智能。依托互聯網平臺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創新服務,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突破,推動人工智能在物流、智能產品、工業制造等領域上的應用,鼓勵傳統家居企業、安防企業與互聯網企業開展集成創新,開展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機器翻譯研發與服務。 第三十章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激發創業創新的活力和潛能,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新促進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一、建設創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實施“雙創”行動計劃,構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服務平臺。加強信息資源整合和政策集中發布,向企業開放專利信息資源和科研基地。鼓勵大型企業建立技術轉移和服務平臺,向創業者提供技術支撐服務。完善創業培育服務,打造創業服務與創業投資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的開放式服務載體。更好地發揮政府創業引導基金作用。健全鼓勵和支持創新創業的技術支撐、投融資保障等政策體系,降低創新創業門檻,營造創業創新良好氛圍。 二、全面推進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全面推進眾創。鼓勵各類科技園、創業基地、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創客空間等建設眾創空間,推進滇中新區、國家級、省級高新區和經開區、省級工業園區等各類開發區建設一批專業化眾創空間,鼓勵大型互聯網企業、行業領軍企業和各類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網絡平臺眾創,鼓勵企業發展內部眾創,支持員工創業和培育創客文化,為具有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員提供服務。 積極推廣眾包。鼓勵企業與研發機構等通過網絡平臺采用研發創意眾包方式實現創意任務分發和用戶創意征集,支持和鼓勵制造企業實施制造運維眾包,支持網絡開放式平臺建設,引導有能力、有條件的個人和企業推廣知識內容眾包,鼓勵發展生活服務眾包,優化傳統生活服務行業組織運營模式,充分利用大眾力量,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滿足生產及生活服務需求。 立體實施眾扶。鼓勵各類公益事業機構、創新平臺和基地、高校和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行業組織推動社會公共眾扶,鼓勵大中型企業通過生產協作、開放平臺、共享資源、開放標準、創業培訓等方式推進企業分享眾扶,支持創業沙龍等各類互助平臺以及成功企業家推進公眾互助眾扶,重點推進已建成的國家級、省部共建、省級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昆明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公共實驗中心、實驗動物中心、生物醫藥中試生產中心以及云南冶金集團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面向社會提供眾扶,共同幫助小微企業和創業者成長。 穩健發展眾籌。鼓勵消費電子、健康設備、特色農產品等創新產品以及符合有關內容管理要求的藝術、出版、影視等創意項目依法開展實物眾籌,鼓勵互聯網企業依法合規設立網絡借貸平臺,引導和規范小微企業和創業者通過股權眾籌融資方式募集早期股本,更靈活高效滿足產品開發、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的融資需求。 三、增強全民創新意識 積極倡導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樹立崇尚創新、創業致富的價值導向,營造良好的政策和輿論環境。弘揚求真務實、勇于探索、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創新精神,在全社會努力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鼓勵創新、鼓勵創業、正視失敗的濃厚氛圍。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支持各類創業創新大賽和創造創意活動。 第三十一章 建設高質量創新人才隊伍 實施人才強省和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堅持人才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相協調,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確保人才隊伍的規模、素質、結構滿足我省跨越式發展、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 一、加強整體性人力資源開發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實施重大人才工程,著力發現、培養、集聚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企業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隊伍,著力實施“十百千萬”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才、云嶺學者、云嶺產業技術領軍人才、云嶺教學名師、云嶺名醫和云嶺文化名家等高精尖人才。 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培養一批熟悉國際國內政策法規的高層次人才和熟悉國內市場、具有參與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企業家隊伍,加快培養一批具有國內乃至世界先進水平、在行業或學科內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隊伍,積極打造一支引領和支撐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現代產業人才隊伍,大力培養一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技能人才隊伍。 盤活用好現有人才隊伍,完善政策措施,積極營造拴心留人的環境,充分發揮本省人才的“智囊”作用,激發廣大人才參與云南跨越式發展建設任務的責任感和自豪感,用事業和待遇留人,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提供更多的機會、更好的條件、更大的舞臺。重視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養創新型、創業型、實用型人才,健全有利于人才向基層、邊遠、貧困地區流動和在一線創業的政策體系。 圍繞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培育和引進熟悉國際貿易規則的經濟貿易人才、熟悉區域政治秩序和國際法律法規的商務談判和外交人才、熟悉區域語言文化的翻譯人才,重點依托滇中新區和瑞麗、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探索建立云南“人才特區”、“人才高地”和人才創新實驗區,在人才管理體制機制、人才引進培養、人才服務體系、人才激勵模式和人才發展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試,推進建立國際國內人才聚集創新發展新平臺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加大力度選派國際科技特派員赴南亞東南亞國家開展技術轉移和服務,對南亞東南亞國家青年科學家來滇學習和創新創業給予政策傾斜和支持。 二、健全科研人才交流機制 優化人力資本配置,搭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平臺,清除人才流動障礙,提高社會橫向和縱向流動性。深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研人員薪酬和崗位管理制度,完善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政策。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注重發揮企業家和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創新作用,鼓勵企業與科技、產業創新領軍人才和團隊建立合作關系。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落實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和離崗創業政策,促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科技創新人才雙向流動。 三、加大創新人才引進力度 實施更開放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更大力度引進急需緊缺人才。著力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依托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新世紀百萬千萬人才工程”等人才項目,大力引進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高端科技人才和高端外國專家來滇創新創業。面向建設創新型云南的重大需求,重點引進生物技術、裝備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能源資源、農業科技、企業經營管理等經濟領域和教育、文化、政法、醫藥衛生等社會事業領域的緊缺創新人才。完善人力資源服務產業鏈,認真落實引進高層次人才綠色通道服務政策,營造集聚創新人才的發展環境。 四、加強高等院校創新人才培養 積極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加強教育與科技、經濟、社會的結合,加快培養較大規模的富有創新精神、敢于積極投身實踐的創新型人才。系統化、全方位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推進高校專業建設、課程體系構建、教學方式轉變、實踐教學提升、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注重以協同創新項目、科研項目、“卓越計劃”等引領推動創新人才培養。創新合作培養模式,推進省校合作人才培養,建立中外合作辦學培養模式,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實行校企“雙導師”培養研究生模式,鼓勵研究生選擇企業攻關項目作為研究課題。 專欄23?重大人才工程 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和“云嶺學者”培養工程,加快培育一支國際國內領先的科研學術人才隊伍。推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培引、科技創業人才培引、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科研工作站建設。 產業建設人才培養工程。實施“云嶺產業技術領軍人才”培養工程,組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團隊。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加強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設,積極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實施“青年技能人才培養工程”“云嶺首席技師”培養工程,加強新技師培養,推進技術傳承創新,組建技能大師工作室。實施“云嶺企業職工職業技能提升”工程。 社會事業人才培養工程。實施“云嶺教學名師”培養工程,培育一批教學和科研水平居全國前列的優秀教師。實施“云嶺名醫”培養工程,培育一批醫術水平居全國前列的優秀醫生。實施“云嶺文化名家”培養工程,培育一批各類優秀文化人才。實施社會工作人才培訓工程,開展大規模、系統化的社會工作人員培訓。 青年人才培養工程。實施優秀貧困學子獎勵計劃,加強青年技能人才培養,強化博士后定向培養計劃的實施。 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工程。建設中國(昆明)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國際人力資源市場),依托“南博會”“東盟華商會”舉辦云南國際人才交流會,搭建國際人才交流平臺,推動人力資源市場服務多元化、專業化、產業化和國際化。 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實施“高端外國專家”引進工程,通過引進一批高端外國專家和專家團隊,構建“引進外國專家+團隊+項目+產業化”的新型引智模式。 |